当前位置: 首页 > 古筝入门 >古筝教学中“美”的效应

古筝教学中“美”的效应

2023-06-05 13:39:33

古筝教学中“美”的效应

2017/10/9

      古筝演奏需要系统的技能训练和心理训练。其实,大家都知道,往往有的时候老师们在教学中,会偏重于“训练”二字,在教学过程中传授和灌输多,与学生交流和互动少,因此,“古筝难练,练起来乏味,台下弹得好,上台就紧张,因表演不成功而感到很沮丧”等反映在学生中普遍存在。针对这种现状,新课程标准提出“以审美为核心”的理念,在古筝教学中做了一点尝试。

一、以“美”为诱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古筝教与学的互动中有听觉体验、亲身参与、实际操作等主要过程。学生每接触一部作品,必须“聆听”“欣赏”,因此,“示范演奏”是古筝教学的首要环节。百家筝鸣一直使用的“1+1”古筝基础教学法,注重的就是“重模仿,轻讲解”。在这一点上,通过教师充满激情的示范演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美感,而且会给学生带来感官上的最直接的、全方位的体验。而只有当学生对所感知的美有深刻的体验时,才会产生了解并驾驭其作品的渴盼心理。


  实践证明这样的效果很好,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心灵共鸣,激起学生的丰富想像和学习欲望,更重要的是教师与学生在表现与感受美的互动中,相互之间有了心灵的接触。当师生心理相容时,学生会产生一种亲其师信其道的心理而开始积极愉悦的主动学习。毫无疑问,“美”在此产生了一种春风细雨润无声的潜在效应。





“分析作品,处理作品”是古筝教学的重要环节。如果教学仅停留在启发热情、激发练习欲望这一层面上,那么这种激动也许只是昙花一现。理解、表现作品本身就是一个审美过程。


  那么,怎样培养学生在分析作品的理性思考中想像美、发现美,在表现作品的实践操作中创造美?其实老师们可以从这几面来指引:

  1、根据作品的内涵,从文学、美学、历史等方面多视角、多元化方向作知识延伸,让学生在广阔的文化背景中理解作品,形成个体的、独特的理解;

  2、引导学生从曲式、旋律、调性等构成古筝作品的各种元素的不同构造中感受古筝作品的特点,同时辅以听录音、看录像、听演奏等手段,强化学生深层次的情感体验,使学生能富有创造性的去挖掘每一首乐曲的内涵。

  如在《渔舟唱晚》的教学中,在学生了解作者生平的基础上,老师们可以抓住筝曲所描绘的美景,让孩子们想象夕阳映照万顷碧波,渔民悠然自得,渔船随波渐远的优美景象。学生在聆听中分析,在分析中思考,理解了这首乐曲的独特风格,进而能运用恰当的演奏手段表现这首乐曲的形象内容。如此长期的、多侧面的审美体验,使学生提高了对作品的理解能力。




三、创设平台,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1、“回课”是检查学生练习效果的途径。针对以往“回课”时会出现学生上台怯场、演奏呆板的情况,我们可以创设表演氛围,采取“表演五分钟”“大型演奏会”“优秀者表演”等方式回课,给学生充分的准备时间,并辅以课后辅导,让学生对上台表演充满自信。


  2、也可采取小组回课、对比回课、结伴回课等形式,强调学生的参与,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谈、听、想、说等多种积极的活动中来,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

  3、开展活动,定期举行各种类型的演奏会,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欣赏,表演机会。在这种贴近自我的演奏中,让学生在二度创作中获得创造的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在前一段时间里,百家筝鸣扬州分校就举行了一场大型的“小小琼花开万家”音乐盛典,看着孩子们精彩的表演,自信的笑脸,我们也是幸福的!而每一次的表演,也是孩子的一次成长!


  4、我们也可以带孩子去观摩艺术表演、听音乐会,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优美的、雄壮的、欢乐的、崇高的、悲剧的等人类一切情感,以此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扩大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


  5、实践证明,在古筝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审美因素,将感受美、体验美(想像)、发现美(创造)、表现美贯穿教学的全过程,能提高古筝教学的效果。古筝教学中“美” 的积极效应,将逐步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和表现力。一个具有美的修养和审美能力的人,才懂得热爱生活、热爱事业,才是一个人格完善的现代型人才。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洛阳古筝培训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