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古筝入门 >一个两个孩子的爸爸、从教近20年的老师眼中的学校教育

一个两个孩子的爸爸、从教近20年的老师眼中的学校教育

2022-02-19 20:23:58

阅前提示:

请点击标题下方文字 新儒苑 加关注!新儒苑传递教育信息,交流育人经验,传承传统文化,是广大家长和朋友们学习交流的平台。

  


作者按:


我是两个孩子的爸爸,一个从教16年的教师。以下是我的肺腑之言,希望能给广大家长们一个更全面了解当前教育真相的机会,让你们在家庭教育方面做出更明智一些的决策,造福你们的孩子。内容比较多,可以收藏了,慢慢品味,需要时拿来参考。


将近半年的时间,由于女儿出生,少了很多应酬。许多时候,除了陪着她,没什么事情好做。于是脑子就转转,许多以前家长问我的问题,就一个一个浮现了。看一看,想一想,发现许多时候,家长和老师之间,是相互不满着的。

这一年里,看新闻,看身边的校园的实际情况,似乎“家校矛盾”并没有得到很好的缓解,相反,两个原本应该通力合作的群体,似乎“敌对情绪越来越大了。为什么?作为老师,我见过许多奇葩的家长;作为两个孩子的父亲,我同样也见过许多的奇葩的老师。

可奇葩毕竟不是主流,我们如果因为个别的家长或者老师就将责任一股脑儿推脱,这一定是不负责任的事情。那么,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对于当下的教育的这么大的怨气,成因到底在哪里?我们是不是可以心平气和一点看待孩子的教育?

我试着做一个老师和家长之间的桥梁吧,给家长说说学校和老师,给老师说说家长和孩子,我相信,许多的不满于矛盾,其实归根结底在于相互之间的不理解,不了解,不沟通。其实谁都不是坏人,谁都想孩子好点,只是或许我的“好”和你的“好”,并不一致。


一,从学前开始

我是小学老师,所以,我这里要说的,是小学的状况。如果非要有人拿着初中高中职业学校大学的种种问题来请教我,质问我,那么请原谅,我只能用装聋作哑来掩饰自己的无知了。

家长对于教育的焦虑,大概就是从孩子上幼儿园开始的。现在大多数幼儿园,按照国家规定,是不能进行文化课教授的——私立幼儿园除外。这其实挺好的,孩子的教育,在幼儿园阶段,除非孩子属于极少数的“天才儿童”,否则,再多的知识教育其实效率都是不高的。这阶段是孩子形成自我意识,训练自己在集体中生活的能力,掌握基本生活和社交技能,培养良好生活和学习习惯的关键期。许多孩子后来在小学中出现的学习问题,追根溯源,其实就在幼儿园阶段。

许多家长很焦虑,现在幼儿园不教东西,但是小学教得又特别快。其实只要你的孩子智力水平在平均水平,有比较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没有学习困难。进入小学后,即使他之前什么都没有学过,跟上整体的水平,还是没有问题的。虽然在一二年级可能他的成绩达不到特别漂亮的水准,可是随着年龄增大,他会慢慢赶上去的,这真不需要焦虑。

至于幼儿园重点要培养的这些——智力水平是天生的,家长无能为力;有没有学习障碍,这点其实在上小学前,基本也就注定,如果发现早,家长可以及时介入矫正(这是一个很专业的领域,不要指望老师来完成,老师没有这个能力,也没有这个精力,这需要专业的医生诊断)。

家长其实最应该着力的,是在孩子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的培养上。

有家长可能会质疑:不是刚说过,幼儿园不学习吗?是的,不学习,但是要培养学习习惯。幼儿园里学会多少字,会多少单词,其实不重要,孩子的学习很快,但是遗忘也快,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学的知识越多,用到的比例就越少,所以他遗忘的比例也就越大。孩子的学习,是需要不停地重复的过程。

我很小就让儿子背唐诗,他背得很快。一天一首到两首,跟我以做游戏的形式来完成,他兴趣也高。但是随着时间推移,他很多以前背过的诗,已经完全没有印象了。一些经常会用到的诗,他仍然滚瓜烂熟。妻子有时让我督促他再背,其实没有必要,孩子的记忆特点就是这样的,强扭是没有意义的,而且当你在重复劳动中花费太多的时间了,孩子对于学习的厌恶感会提高的。

那我为什么要让孩子背唐诗?其实,这就是一种学习习惯的养成的方法。因为孩子看不懂文字,所以所有唐诗都是我先背一遍,这样的情况下,孩子必须集中注意力才能听清楚我背的内容,孩子在听的过程中,会有听不清或者听不懂的地方,他会主动提问,我会对这样的提问进行及时的肯定与回答。这些都是一些必要的学习习惯,如果在学前不养成,到了学校,孩子会出现学习上的种种问题。此外,学习是免不了背诵的能力的,背诵能力是与孩子的语感相关的,这样的训练,是有助于孩子锻炼这样的能力的。

其他的学习习惯也要有侧重的培养,比如自己整理学习用品的习惯;良好的自主阅读的习惯;自我约束的习惯;部分的时间意识;合作与交流的习惯;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些家长可能会头疼了,这么多?我哪教得过来?其实作为一个老师,我可以说,这些真不用家长特别费功夫地去教,只要在日常生活中,给孩子准备一个小书橱,鼓励孩子看书,经常和孩子进行语言交流,在日常生活的小细节中多注意……一切,孩子都会达到标准的。

生活习惯更重要,作息、洗漱、自己吃饭、洗澡、穿衣、睡觉……这些习惯的养成,似乎许多家长很不重视,其实这每一件事,都可能影响孩子的自信、社交和学习能力。

与其逼着孩子学多少知识,真不如让孩子学会安安静静地坐下来看看绘本;与其奔波于各种辅导班,真不如你抽出时间带着孩子去公园玩玩,多给他讲讲故事……

小学阶段孩子的学习状况不令人满意,其实跟事先有没有提前学,真没有太大关系,跟这个孩子学习和生活习惯,自我约束能力,才是密切相关的。对于老师来说,为什么不喜欢许多学习差的孩子?并不只是因为学习,而是这样的孩子,有百分之五十以上,基本就是老师说的“双差生”——学习成绩差,习惯差。老师的态度也许是个问题,但是这时家长也应该反省。作为一个家长,一个老师,其实我对于成绩不理想的孩子,并不会过于苛责,单是如果这个孩子除了学习成不理想,生活习惯学习习惯也一塌糊涂,这是很令我恼火的。没有一个老师能做到对一个经常不完成作业的孩子和颜悦色的——如果那样,这个老师是极不负责任的;也没有老师会喜欢一个经常说谎的孩子——虽然孩子说谎的原因有许多种,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老师面对的是一个班级四十个孩子(我们城市数量),他们不可能去做到矫正每个孩子的行为习惯,这些,必须由家长来做。我一直的观点就是,“把教学交给老师”,教学是老师的事情,但是教育,是大家一起完成的。

许多老师可能工作方法有问题,经常孩子成绩不好,会训斥家长。这首先是不对的,是违背师德规范的。但是家长也应该反思,自己如果没有培养好孩子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真的,有的时候孩子成绩不好,是怪不得老师的。

如果你的孩子还没有上学,希望你能在看完这段后,想想对于孩子习惯的培养的,那样的话,你的孩子和你,都会省力很多。

明天,来说说择校。


二,择校那些事上

择校这件事,主要发生在两个阶段——幼升小,小升初。我要说说的,是合法合理的,利用一些技巧,来选择相对适合孩子,也能令家长放心的学校。如果你说,你具有一张条子打通教育系统的能力,那么,你还择什么校?

现阶段的教育改革,其实说到底,最重要的改革方向,就是所谓的“教育公平”。,还是各种社会上知名人物,似乎只要将这个词语挂在嘴边,就占据了天然的道德高地。说句大逆不道的话,如果新一轮教育改革是以“教育公平”为目的的,那么,这一轮教育改革,就跟前两轮教育改革一样,还没完全展开,就已经注定是失败的了。

为什么?因为所有的关于学校的所谓公平的改革,都是围绕着要将所有学校的教学质量“拉平”来进行的,于是我们看到了大量的关于“教师流动”的政策、建议、方案正在出台。可是越是这么做,其实越说明制定这些政策的人的无知与无畏。因为一个学校的好坏,老师的能力,最多只占三成。剩下的,生源的质量,至少占七成。

这其实可以给家长在择校时有一个启示:不要过多关心学校的名气,师资,可以更多关注一下这个学校的生源。你到任何一个城市去,要知道这个城市最好的公办学校是哪所,其实只要先了解这个城市最贵的楼盘的在哪里,这个城市的领导们的孩子,尤其是教育系统领导的孩子们都在哪几个学校,那么,不用多想,这几个学校一定是这个城市里最好的小学。也许你会说我这种看法带有出身论的论调。其实做过教育的都知道,整体而言,一个孩子的接受能力,学习天赋,确实是跟家庭收入成正比的,这里有很多原因,在这段不是重点,先略过。

好学校往往集中在市中心,这其实并不完全是先天的设计。市中心人群的收入相对高,市中心各种资源相对集中,这在中国任何城市都一样。市中心人群的平均学历,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相对高,这在中国任何城市也是一样的。这种情况下,相对优质的生源,使老师付出同样的精力,可以有更大的收获,那么这里的学校,质量当然就水涨船高。假如能做一个调查,那判断一个城市最好小学的标准就极其简单了,家长平均收入最高的学校,一定是这个城市最好的学校。

所以,家长在选择学校时,不要去过分迷恋这个学校的师资。师资这东西,其实一个地区的学校之间,不会有太大的差距,差距主要就是——生源。

现在惯常的学校宣传,都会强调这个学校的老师,有多少是名牌大学毕业,有多少高级教师。许多家长对这个十分迷恋,好吧,那我来扒扒这些高级教师和名校毕业的皮。

高级教师只是职称,简单来说,比如我所在的城市,大专毕业的话,小学老师工作两年,自动小学一级职称,然后正常的话,再过五年,可以参加小学高级职称的评定。评定的标准而言,就是开课情况,论文发表,还有学校考核……开课的话,学校里大多老师,都是有机会的,大家轮。论文的话,你们也明白,只要出钱,总是会有的,至于考核,只要你不是太让领导不喜欢,这一关,总是过得了的。好了,硬件条件都满足了,接下来,就排队等名额就是了。学校名额多的,可能你一次就能评上,名额少的,可能多等几年。就这样,跟教学水平有什么关系?当然,小学高级教师的话,至少要参加工作已经七年,这点而言,至少他们还是有一定的教学经验的。在我身边许多的老师朋友里,许多都卡在评定的某一个环节,比如英语等级。这些老师都是很好的老师,可是卡在那里了,也就只能一直做小学一级了。所以我一直说,老师职称这件事,看看就好了,真把这个和教学水平联系起来,你就天真了。

当然,如果是特级教师,那么水平还是有保障的。那是不是这个学校里有几个特级教师,就让你有冲动将孩子送过去呢?不要天真了。我常说,假如你孩子的老师是特级教师,那么,虽然不能说那是你孩子倒霉,但至少,也绝对不是幸运。第一,特级教师大多是学校或者教育系统的领导,他们很忙,就算来上课,但是他们相对能花在孩子身上的时间,真不如一般老师多的;第二,就算这个特级教师没有领导职务,每个特级教师每年是有课题和科研的任务的,还有各种各样的活动、评比之类,他们同样是无法全心全力投身一线教育的。前不久那个《虎妈猫爸》里家长们集体闹,要一个特级教师接班的行为,我只能说,其实真未必对孩子好。

至于老师的学历。我当初是读的三加二师范大专。我所在城市现在教师的骨干力量,其实就是我们这批人。你不要看老师是毕业于复旦还是清华,术业是有专攻的,一个北大毕业的博士,真要教小学生,教学水平,真不会比一个中师生好到哪里去。因为师范专业毕业的人,当初几年学得就是这个,教学基本功,对于课堂的把握,对于孩子的了解,对于教育的认识……当然,不同的师范学校来说,水平差距也是很大的。

还有就是,许多所谓的名校毕业,其实都是职后培训混到的一张文凭,这文凭有多少含金量,相信大家也是心知肚明的。师资还是重要的,那么作为家长,怎么来判断这个学校的师资好坏呢?有一个相对简单的方法。你了解一个学校,先去了解这个学校35岁左右的中坚教师,第一学历的主要来源。然后打听一下这个城市里,主要的骨干力量教师毕业于哪个或哪几个师范学校(仅针对小学而言)。不知道怎么了解?问一个有些年纪的老师就行了。

比如我所在的城市的学校,35岁左右的骨干教师,主要来源于a师范,s师范,y师范。E师范……只要你找个40岁左右的老师问问,那么基本他们都会告诉你,y师范和e师范毕业的老师,整体水平要高于其他师范毕业的老师,那么你只要了解一下,你的目标学校,毕业于这两个学校的老师比例,比例高的学校,教学质量就一定会好些,这基本是八九不离十的。

以上这些,基本是针对公办学校的。现在的问题,许多城市里,往往有许多私立和民办的学校,广告声势浩大,而且收费还真是不低。中国人往往有一种“贵的就是好的”的心态,普遍会认为,收费贵了,这个学校当然好。真是这样吗?

许多家长分不清民办学校和私立学校的区别。它们虽然收费都很贵,但是具体到办学性质,其实真是有不小区别的。

私立学校,是一些私人企业办的,为了牟利而存在的学校,这些学校一般会宣扬自己的“贵族化,软硬件,出国便利,双语教学……”之类的所谓优势,往往这些学校,校舍和漂亮,校服也很漂亮,伙食很好,活动丰富。比如以前在全国来说非常有名的南洋和光华学校等。这样的学校,如果你经济条件够,又没有太多时间来管孩子,那么小学阶段,这也是一个不差的选择。但是到小升初的阶段,这样的学校不应该成为你孩子初中的首选,这其中许多问题,有机会再讲。私立学校,一般情况下,教育局只负责教师培训,其他方面,几乎是不插手的。

民办学校有两种,一种低端,是一些城市里还存在的类似于“民工子弟学校”的学校,这些学校相对教学环境差,教学水平也不高,虽然归于教育局管理,但是教育局基本对其听之任之。这不是我要说的学校。

另一种,其实原来就是公办学校,或者是和公办学校联办的。这是当初“教育产业化”大潮中,为了创收而形成的一个“怪胎”,教育局是直接管辖者,有校长的任免权,老师和公办学校老师一样接受培训、考核、职称评定。这样的学校,由于收费高,往往是教育局抓“教学质量”的重中之重。这样的学校,一般而言,学生成绩是很好的,对于老师的管理也是很严格的。如果你对于孩子的成绩又要求,自己的经济实力也够,是可以考虑这些学校的。

不过,你必须了解,这些学校的优秀,不在于他们的师资高人一等,而正是在于,他们对于进自己学校的学生,是经过严格的筛选的。还是生源好而已。

有时我也开玩笑,其实各个城市的市重点高中,就算没有老师教,这些学校最终的高考成绩,也是会比郊县一个普通高中高的。原因就在于生源——我没有歧视任何学生的意思,仅是就目前这种教育体制下,说说作为老师的实际感受。

要进这些民办学校,或者一些“顶尖公办学校”,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家长从一开始就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那就是异常残酷的竞争将等待着孩子了。你的神经,你孩子的神经,是否受得了这一切呢?

晚上和朋友喝了点酒,写得有些乱。不过,意思基本表达了。

明天,继续说择校,说一说,家长应该怎样认识自己的孩子,还有就是,怎样合法合理地选择相对好的学校。


三、择校那些事下

先说说合理合法地幼升小择校。小升初属于另一个范畴了,以后单讲。

现在大多数城市,入学是按照所谓的“就近入学”原则。一些家长可能会说,既然就近入学了,那我们还有什么合理合法的择校办法呢?其实,还是有的。

这里涉及到不同城市的不同政策,我只以我所在城市为例,希望你能举一反三吧。

这里要讲的,主要是本地人口的择校,如果是外来人口择校,那么,要么选择民办或者私立,要么,只能走不合理不合法途径。否则,要选择,很难。

我所在城市,入学原则,基本以户籍所在地为主,有些地方也能兼顾房产。这里面,实际是由一个比较大的自由空间的。举个特殊例子,我一个朋友,夫妻两人,都来自离异家庭,结合后,生下一个女儿。到了孩子快上幼儿园时,他们忽然醒悟,孩子户口所在地的对应学校,是自己很不满意的学校,怎么办?他们马上了解了孩子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户口所在地对应学校,四个老人四个户口,对应四个学校,加上自家户口,一共五个学校。他们来问我,这五个学校哪个比较好,我给出了自己的意见。然后——他们就立刻,迁户口。对,必须立刻迁。因为许多地方,对于孩子入学,就有落户年限要求的。他们迁得还算及时,等孩子上小学时,如愿进入了那所相对较好的学校。

现在很多小夫妻,和父母是分开居住的,这其实就给了合法择校一个巨大的空间。直系亲属之前的户口迁移,相对是比较容易的,也是合法的。只是一定要记住的是,迁户口要早,最好提前三到五年,因为入学的政策是一直在变的,对于落户时间的要求,也一直在变,你落户时间越早,落户时间越长,相对进入理想学校的可能,自然就越高。

如果直系亲属间对应的学校,没有自己满意的,怎么办?那就是现在房产市场上一直坚挺的一个版块——学区房。同样道理,买学区房,越早越好。只是现在一些学区房的价格已经被炒得很不理性了,这其中的风险,是需要好好衡量的。

这两种方法,其实都是有一定风险性的,因为学区划分,每年都会有微调,如果恰恰你所在的地方被微调掉了,那对于你来说,可能会得不偿失。所以一般而言,如果你下定决心要去一个学校,那原则就是——户口所在地离这个学校越近,你的风险就越小。

还有其他的方法,不普遍,但是也说说。许多重点学校,对于教师的直系亲属,是有入学优惠的。一般这些教师的子女,孙子女入学,是不看户籍的,这是对老师的一种福利。有一些学校,这个政策往往会放宽一些,这取决于相关老师和校长的关系,或者这个学校招生情况。如果你有亲戚或者好朋友在某个学校做老师,可以考虑走走这条线。这条线有成功的可能,但是不要抱太大希望,这几年的城市学生入学高潮,其实是令校长很头疼的一件事情。

还有其他途径吗?其实也有。许多小学,特别是好的学校,往往会招收一些特长学生,这种学校比较少,但是确实存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你以这个学校为目标学校,就需要针对性地早早培养起孩子的特长。这样的话,孩子很苦,家长更苦。如果你没有这样的毅力和决心,我劝你不要轻易尝试。要不然,孩子还没上学,你和孩子对待学习的心态,可能就已经彻底不健康了。这样的情况我看到太多了。

上面说的,都是合法的。肯定有家长说,那么不合法的呢?

不合法的途径其实大家都清楚,找领导批条子。或者找掮客花钱。只是我要提醒家长的是,第一,领导有时不是越大越有用,当然,你能找到市长书记之类,就另说了。有时一个教育口主管的科长,可能反而比税务口的局长更有用。第二,对于掮客,其中不乏骗钱的,如果是先要你交多少多少钱的,基本都是不靠谱的,我认识的做这个的,基本都是事成之后收钱。因为对于他们来说,既然有能力把你弄进这个学校,就不怕你不给钱。所以就算到了走投无路的时候,也不要病急乱投医。

如果都不成功,或者没有很大把握成功。那么其实去试试一些好的民办学校,也是不错的选择。

说这些似乎有违教师的道德规范,哈哈,好吧,下面说说,其实不是每个孩子,都一定要去名牌小学的。择校,不要片面地理解成,就是选择名牌学校,有时,反其道而行,反而会有不错的效果。

这里,首先有一个前提,你必须对于自己的孩子,有清醒的认识。如果你抱定自己孩子“就是好就是好就是好来就是好”的心态——这样的心态其实我做老师这么多年,是很常见的。

怎样正确认识自己孩子?其实就是要对于孩子的智力水平,学习能力水平,自控力,社交能力有个大致准确的了解。

你如果认为自己很了解孩子,那么,请回答一下以下这些问题:

1.你的孩子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吗?

2.你的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达到了他这个年龄的平均水平吗?

3.你的孩子专注度持续时间,是长还是短呢?

4.你的孩子属于偏听力型还是偏视力型学习?(这直接决定孩子的学习方法的养成)

5.你的孩子对于压力的心理承受度高吗?

6.你的孩子是否有快速融入同龄人群体的能力?

……

如果你一心要把自己的孩子送去名牌小学——尤其是一些竞争压力相当大的民办学校。那么,我建议,你在学前,最好带自己的孩子去相关专业的医院或机构,做一个综合测评。说这个可能很多人会反对我,的确,如果你对自己的孩子能保证有相对客观的评价,那么,这样的测评,不做也罢。可是,大多数家长对于自己孩子的评价是无法做到主观的,很多可能在学习上存在一定问题的孩子,你过早将他们送入残酷的竞争中,其实对于他们的自信,他们的学习兴趣,是有毁灭性的打击的。测评主要针对孩子的生理和心智的发育状况,孩子是否存在注意力问题,孩子是否有学习困难存在。有的地方也会测智商,但是这种智商的测定,基本职能做辅助参考。

这样的测评,只是为了让家长做到心里有数,更了解孩子,无论结果如何,请一定不要让孩子知道。

如果评定结果,孩子在学习上存在一定困难,那么对于家长来说,把他送进名牌学校,其实是一种对他,也是对自己的折磨。这时候家长要考虑的,不是孩子进不进名校,而是怎样去帮助孩子矫正存在的问题,提高学习能力,利用小学的五年时间,打好基础,准备小升初再战江湖。这种孩子,家长也需要择校,相对而言,选择一些学习压力不是那么大的学校,对于孩子的成长和未来的学习,是有好处的。不有名的学校不一定学习压力小,只是竞争的压力相对小些。这时候,对于这些孩子,作业量,老师对于成绩的执着度,就是衡量的重要标准了。这些其实稍微打听下,就很容易知道的。

我自学、研究小学生的学习困难已经有些年头了,这些孩子,如果在初识的学习阶段,没有得到适当的引导,其实就算后期再努力,彻底改变的可能都是很小的。所以家长在这方面,是需要引起重视的。如果孩子有语言或走路较同龄人晚很多,容易烦躁,脾气很不好,无法安静阅读,不能很好与同龄人相处等问题时,家长是一定要引起重视的。

还有一种情况,假如家长对于孩子有足够了解,对于自己,对于孩子有足够的自信,那么,不选择名校,有时反而是一种更好的选择。为什么?原因很简单,假如你的孩子有比较好的学习和社交能力,那么,他进入名牌小学,也许无论你们怎么共同努力,他也只能算个中等水平学生,可是在一般的学校,你如果抓得紧些,他很可能就成为优秀的那一批学生中的一个。这有什么好处?说到底,学校还是个凭成绩说话的地方,只要你的孩子成绩足够好,那么,就意味着,等待他的各种展示的机会和各种荣誉,就会多,累积的各种奖状和见大场面的经验,就会多。而且在这样的学校里,意味着你的孩子的学习压力可能相比在名牌小学,要轻松。这就会使他有足够的时间,去阅读,去学习一门特长,这样得情况下,对于他的小升初,反而不一定是坏事。

当然,这一切时建立在你对自己和孩子,有足够的了解和自信的基础上的。

写了这么多,忽然很感慨。其实我本身,是一个不那么强调成绩的有些理想主义的老师。我本身对于所谓的名校,也是很反感的。可是真没有办法,这是现实啊!比如我所在的城市,小升初的时候,除非你有过硬的奖状,要不,很多好的初中,首先要看的,就是孩子来自哪个学校。学习优秀的学生向部分学校的高度聚集,这当然不公平,但这在现在,也真是没有太多办法的事情。许多家长因此责怪学校,责怪老师,其实这真冤枉。这一切的最初肇始,是因为当初世纪之交时的“教育产业化”,为了这个,许多学校不得不办民办,并且将最好的资源,都偏向民办去了。当后来发现这似乎不太好,想要回头时,才发现一切都很难了。

教育公平实施的最佳时机,其实已经错过了。如果字世纪之交时,教育主管部门就能想到并推行这点,那时,城市还没有因为房产的暴涨,而将居民分化。那时,恰逢一个入学低潮,城市里,由于计划生育,生源不足,而外来人口,那时还相对年轻,还没有大量的外来孩子有入学的需求。可是那时,我们教育主管部门在做什么呢?他们没有想到很久以后的事情,其实不是没有人提,我的一个老师就提过,可是……那时的撤停并转各类学校,使得现在的教育在面对大量外来孩子时,彻底失去了应有的宽容和弹性。那时大量的老师下岗,使得现在的师资,出现了严重的不足。那时就有人提出,应该抓住这个机遇……不说了,这些都是马后炮了。面对现实,我只能给家长们,提一些无比功利的建议了。


四、小升初是个无底洞

标题有些哗众取宠了,标题党做派。

这个标题,源自我认识的一个家长,他给我算了一笔账。他为孩子小升初,前后共花费了将近80万——这还不包括置换学区房的费用。当然,他的收入够高。他这样的情况,当然属于比较极端的例子。以下是他告诉我的,他的花费:

孩子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进行课外辅导,因为他当时不认识教育圈的人,一切都比较盲目。孩子妈妈全职在家,基本上就是听说其他孩子学什么,他们就报什么学。英语学的迪斯尼,数学语文的补习班都参加,因为是女孩,学了跳舞,还学了游泳、钢琴,图画……所幸孩子妈妈有时间,基本上惟一的工作,就是陪同孩子了。

之后就一直是报各种补习班,而且肯定是哪里贵报哪里,找他的说法,他以为,贵一定有贵的道理,贵的总会好一些。只有一个孩子,至少不能让孩子长大以后觉得,当初爸妈没有对自己全心全意。

到了孩子四年级,忽然意识到小升初了。他一下子慌了手脚,他到处打听,选定了自己觉得满意的几个学校,这些学校在我们城市都不错,可是因为都是民办,不存在就近入学一说,一切都取决于自主招生。这些学校招生需哟各种奖状,各种能力。他只好带着孩子重头学起,学校重视奥数,就去上奥数,可是孩子之前没学过奥数,那就找专门的老师,一对一地盯着,学校需要特长,就去学围棋,可是零基础学起,就找个职业棋手,手把手教……这样他还不踏实,为了保底,他又看中一所公办初中,于是将原来的房子卖了,买了对口的学区房。

到了五年级,小五班,各种面试,各种托关系,为了这个女儿的学习,他有段时间是天天在外喝酒。回到家,就算有酒精的作用,他也睡不着,满脑子就是万一这些学校都进不了怎么办?失眠,脱发,人一下子瘦了不少。等到终于录取通知书来的时候,他整个人都虚脱了,自己一个人关屋子里,大哭了一场。

是不是像之前那部《虎妈猫爸》的情节?现实中,其实比那电视更过分的场景,其实多了去了。为什么?因为,大多数家长面对小升初的时候,实在太盲目了。

所有家长都想让自己的孩子上最好的学校,可是必须意识到,最好的学校,未必是适合你孩子的学校。如果不能正确认识孩子,认识自己的能力,盲目追逐名校,最后付出时间,付出精力,付出金钱不说,可能最后还是一无所获。

先说说这些学校吧。为什么家长那么迷恋名校?

看一组数据:我所在的城市,中考排名前二十的学校,十九所是民办初中(民办和私立的概念是不一样的,私立的初中,成绩一般都很差,私立的高中,基本上就是不要读书的孩子的收留之地了。那里的孩子,不是以将来参加中考高考为目的的)。而排名最高的学校,中考的市重点录取率,是98%,可怕吧!这几乎意味着,只要你的孩子进入了这个学校,就能上市重点高中了。而我家附近一所普通的公办初中,区重点以上的录取率,也只有27%。而这,已经是这学校近几年来的最好成绩了。

初中和小学一样,也是有许多类型的:私立的——私立的小学,因为孩子还没有定性,所有老师还能约束住学生,基本上学校质量还都不错,可是私立的中学,就相对差好多。但是他们天生有一些优势,比如更便捷的留学出国的途径,更宽松的教学氛围,还有就是,这样的学校往往孩子家庭条件都十分优越,孩子家长,许多都是看中,这里能帮助孩子更早地结实一些将来对自己有用得人(很势利,但是也很实际);民办的——和小学一样,大多是当初公办转的,或者是跟公办合办的,这些学校只是挂了个民办的皮,收更高的学费,骨子里,更公办差别不大。但是这些学校,因为可以选择学生,所以他们的质量,基本上是各个城市的顶尖水平;公办学校——这些学校的好坏,有时就取决于学校所处的地段,学校的办学思路,学校的师资力量了。但是这些学校无论如何是无法和民办学校竞争的,差距只会越来越大。

家长给孩子选择中学,其实还是要明确自己孩子的特点和资质,了解自己孩子的学习潜力,还有,就是要明确自己对于孩子的学习规划。

如果你确定将来是要送孩子出国的,早些确定送出国的时间,是高中,高中毕业,还是大学?要出国的孩子,家长不必在学习上过于苛刻,重点在于,孩子要培养足够的生活自理,与人交往,乐观自信和外语交流的能力,这样的话,送孩子进一些私立的或者民办的双语学校,是个不错的选择。

如果免不了要孩子走上中考高考这条路的,那冲民办学校,尤其是在最近五年中考成绩一直排名前列的学校,是个不错的选择。这条路很苦,家长需要事先做好足够的心理准备。当然,如果你孩子天生是个牛娃,那另当别论。

因为经济实力或者孩子的成绩,上民办基本不可能,可是上普通公办又觉得亏待孩子的——冲一下各个公办学校的实验班,特长班之类(说白了,这些班其实就是明令禁制的快慢班的变种)。公办学校的重点录取率,基本就是这些班级刷的。

再退一步,只能上普通公办的普通班,那么家长如果还对孩子的学习抱有大期望的,那只能牺牲一下自己,通过盯、陪、催来赶着孩子往前,而且这些孩子还必须更多地去参加课外辅导……

似乎很恐怖。真的也就很恐怖。不过这恐怖建立在家长对于孩子的要求是“非名校不可”的基础上的。如果家长不是这样的心态,那么,学习其实还是轻松的。

还是以进入理想的,排名前十的民办中学来说吧。

民办中学的进入,竞争相当激烈,一般来说,基本上是20:1的录取率打底,我所在城市的一所民办初中,据说今年的录取率是,100:1。这些学校,对于孩子的要求极其高,对于家长的要求也很高。下面,就先说说这些学校的一些普遍的要求。

1.成绩。小学的成绩,基本上如果孩子不是存在学习困难,总不至于太差的。这时候,这些民办一般会优中选优,将一些孩子的小学期间的成绩,作为“参考选项”。去这些学校面试的大多是学霸,交出去的成绩单,不是全优你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这种情况下,学校对于学生的小学时期成绩,并不会特别重视。当然,如果太不理想,那一定是不要的。小学时期的成绩,这些学校主要看的其实就是四下和五上的成绩(六年制的地区,就是重点看五下和六上),再早的成绩,因为时间久,基本失去参考价值,最后一学期的成绩……招生一般都在3、4月就开始了,最后一学期的成绩,来不及看。所以家长如果有志于这些学校,首先要保证孩子这两个关键学期的成绩,特别漂亮。

2.家庭。这些事学校不会明说的,但是在面试和看简历的过程中,学校往往视的一个环节。有些学校甚至会设置单独的家长面试环节。家长的职业、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对于教育的重视度,都会影响学校的判断。有些人可能会愤愤不平——难道穷人家的孩子就不能上好学校了吗?说一句特别不好听但是又特别真实的话——这些学校,本身就不是为了穷人家的孩子设置的。这句话一说,估计很多人会在心里骂我了。可是这是现实,我所在的城市,民办学校一年学费动辄两三万,还有餐费、服装、考试……穷人家的孩子,真正承担不起。而且相对而言,穷人家的孩子从小接收的教育观念,眼界和对于这个社会的认识和理解,相对是滞后的,这会影响到孩子的学习能力,这是现实,作为一个老师,觉得心痛,但是,这就是最真实的实际情况。

忘了说一点,这些学校对于单亲家庭的孩子,父母离异家庭,父母长期分居家庭,内心是不那么欢迎的,这对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影响的变数太大。这些学校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会尽可能将一切可能的不利因素排除。如果你的家庭存在这样的情况,第一、不要隐瞒;第二,做一些可能的不久措施,至少要让学校在面试孩子和你时,觉得这一切没有对孩子造成太大的影响。

3.获奖。别的城市我不是很了解,但是我所在的城市,许多好的学校,对于奥数的执着,绝不会因为一次又一次的批判而减弱。奥数是个好东西,,我一直觉得,是偏执的,以偏概全的。这跟我们对于应试教育的批判是一样的。奥数是一个相对较简便地考察学生智力水平,理解能力水平,学习能力水平的工具。而应试教育,是让大多数孩子能够通过自己努力达到获得好成绩目的的一条途径。他们当然有很大的不足,但是,他们不是一无是处。这我以后再专门说。

奥数的奖状,尤其是一些相对权威的奖状,对于孩子进入这个学校,是很有帮助的。

我所在的城市,小学奥数有三大杯赛,基本上如果孩子能在四、五年级,获得这三大杯赛的二等奖以上名次,那么家长基本就能高枕无忧了。

民办学校选学生的学科顺序,一般是“数学——英语——语文”,先看奥数方面的奖状,再看英语方面的证书和奖状,最后看语文。扯一句,其实对于孩子学习能力的考验,应该是“语文——数学——英语”的顺序。可是语文的考核随机性太强,偶然性太强,因此,学校更看重的是数学。

艺术类,体育类的,放到下一部分。

4.特长。艺术类体育类你获奖多,用处当然是有的,但是这大多也只是在看完其

他后的一个加分参考,不是主要决定项。有一些学校有特长招生名额,这是另外一回事。

5.其他。小五班是现在比较流行的各个学校的招生模式之一,这样的班级,淘汰率极高,孩子压力极大,我经常看见有孩子上小五班,老师说的,一句都不懂,一边做习题一边痛哭的。许多学校,通过小五班留下的孩子,基本也就二三十个,其余的,基本都要按照上面这些,重来一遍。

简历也很重要,这个基本上各个城市的论坛都有攻略,不详细讲。

面试时候的表现,其实是临门一脚了。面试时孩子表现过于拘束,过于活跃,都会扣分。面试过程中孩子的礼貌程度,遵守秩序的程度,和其他人的合作程度,理解老师要求的能力等等,都是考核的重要手段。

我自己做了一个测评,不权威,可以当游戏一样玩玩。

起始分80.

1.孩子是否就读于名牌小学?是+5分。不是—5分。

2.孩子父母是否重视教育,愿意为孩子教育付出?是+3分。不是-3分。

3.孩子家庭是否圆满,家长学历水平是否在平均水平以上?是+3分。不是-3分。

4、孩子是否有足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是+3分。不是-3分。

5.孩子的学习能力和自控能力是否在平均水平以上?是+3分。不是-3分。

6.孩子在学校是否属于成绩名列前茅的(班级前五水平,可以上下浮动三名左右)?是(名牌小学+5分,非名牌小学+3分。不是,扣10分)

7.孩子是不是有过硬的奖状或证书?(是+10分。不是,—10分)

8.孩子是否有一项学得比较专精的特长?(是+5分。不是-5分)

9.孩子是否有上名校的意愿?是+5分,不是-5分。

10.你们家庭是不是有足够的经济基础?是不是愿意配合学校的安排?(是+5分,不是-5分)(上面这表是我个人的想法,欢迎补充,仅作参考)最后得分如果超过100分,那么,我觉得你是可以考虑冲击一下这些名校,如果不

到60分,那么我劝你,还是考虑一下其他学校吧。


对于家长来说,小升初,其实要做一下事情:

1.确认孩子的学习能力,不要为了上名校而上名校。这些名校,基本上都是民办,民办和公办的不同在于,公办属于义务教育,就算你再差,只要不违法,基本都要让你读下去,但是民办学校,是会劝退你的。有些民办学校,会参考每次的考试成绩,进行重新分班,这样的竞争压力,是许多孩子和家长无法承受的,甚至老师都承受不了。我家附近的一所民办学校,三年了三个学生一个老师,你可想而知其中的压力了。

2.明确目标学校,进行针对培养。不同学校对于目标学生的要求是有差别的。有的学校是英语特色,那么对于英语好的孩子会适当宽松,有的学校是理科特色,那么对于数学好的孩子有优势。了解你的目标学校的特点,对孩子进行针对性培养。

3.广泛参赛,广种薄收。除非你的孩子是一击必中的天才。要不然,到了三年级以后,就要多带孩子参加各种比赛,能多拿奖状就多拿奖状。

4.了解特长招生,走走捷径。有的学校是会有特长生招收名额的。比如我所在城市,许多学校会招桥牌和围棋的特长生;现在推广足球,不久一定会有学校招足球特长生。有的学校有名声在外的管乐队,舞蹈队,那么有这方面专长的孩子就有优势,有的学校科技特色,那么有小发明小创造的孩子,就优势巨大了……

5.归根结底,是成绩。

写到这里有些悲哀了。作为一个一直希望孩子学得快乐一些的老师,现在却在告诉家长这些了。可是没有办法,为什么家长这么重视小升初?因为名校就在那里!

上不了名校,家长第一要摆正心态,不要去责怪孩子,那会给孩子心理造成不必要的负担。如果只是差一点,快点行动,找一个公办的“实验班”“特长班”“理科班”(这些班级的要求,一般是对口小学的班级前十五。最好的已经被挑走了)。在那里,如果孩子能保持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也未尝会比真上了名校差。一般而言,每个学校都会有对口的高中,学校拥有推荐名额。假如你孩子差一点进名校,回头读这样的班级,可能就是学校中的佼佼者了,那么,你得到这个推荐的名额,可能性就会大得多。

补充一:家长在选择初中时,可以优先考虑一些跟当地名牌高中有联系,挂靠的学校。那样的学校,一般来说,初中的教学培养就是根据这个高中对学生的要求来的。而且这些学校每年的推荐、直升之类的名额会多,招生会有照顾。进入相应高中后,孩子适应也快。

补充二:走关系的这条路,不是走不通,而是真正名牌的学校,对于自己的生源质量是有考量的。除非你有绝对过硬的关系,要不然,还是要看孩子的成绩水平的。这两年这方面越来越紧了。

准备好钱,准备好时间,调整好心态,认识清楚孩子和自己,然后,出发吧!

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声明:我们发布的内容大部分来自网络,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欢迎您分享和转载,让更多的人受益和欣赏!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洛阳古筝培训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