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古筝一对一 >关于古琴考级的一些思考

关于古琴考级的一些思考

2022-05-11 03:17:00

关于古琴考级的一些思考

(古琴考级已经推行多年,这里发布多年前古琴考级刚刚推行时网上的一些探讨,只是罗列,未做整理,请大家自行参考,不代表发布者意见,特此说明,以免误会。)

“考级”一事本无可厚非,然琴之考级当与他类乐器不同,倘若如法炮制,则谬矣!琴曲之众,洋洋三千,或易或难,或良或莠,良者未必难,而莠者未必易。曲良且难,若操者技劣而心不正,则良非良;曲易且莠,若习者技精而心术正,莠或可为良。故考可定级,级不可定曲。慎之!慎之!

琴者,原为文人雅士所设,本无所谓“级”,强欲分之,亦不可以曲定级。慎之!再慎之!

级者,所以论琴技之高下也。然技高者小曲之中亦见大家风范,技下者即勉为大曲亦无时不见拙劣之处。况琴学之深非技巧所能概尔。

古琴考级不宜以曲定调。每首曲目都可以有不同的表现水平和表现风格,不能说能弹出几首“难曲”就证明级别高。

级可“积”而不可考也

就象高僧之得道,参了多少禅;书家之成名,墨亦黑了潭。积累之重要,可见一斑!然而我却听说某种乐器考级,有人只练考级曲目,可谓熟练之至,而其他,则自顾不暇。这岂不成了“乐匠”!

我并不怀疑古琴考级之初衷。然而怎么实施,有待三思而后行。于琴友而言,亦不必太看重是否过了几级也。我看琴界代有名家出,难道都考级了?

即便要考,也是手段而非目的,只是检验自己学琴的成绩。于考级之外还有很多修炼也。

我认为古琴不同与其他乐器。考级对于不会弹的而言的是一种衡量他是否掌握基本指法的手段,而对于已经掌握技巧的人来说却是束缚自己的工具。何必呢?

对于古琴考级一事网上的看法无非两种,支持与反对.支持者说这样有助古琴的普及。反对者说这样做会使古琴技巧化。对于上述说法,就我个人看法,两者均有待进一步探讨。

首先考级并不一定有助于古琴的普及。考级是否有助于普及,在我个人看来大部分取决于考什么。比如英语考级现在十分普及,每年不知多少人去参加各种英语考级。是否是考级推动英语的普及?回答是否定的.因为是英语才使中国人接触到考级。那么什么使英语如此普及?是因为到21世纪一个人不会英语便是文肓所造成广的!英语已成现代人一项必不可少的素质。而古琴不是。有些琴友会说二胡也不是,不是很普及吗?原因很简单,第一,基数的不同。全国的琴人总数未必有一个省学二胡的人多。第二,分布状况不同。全国每一个市都有学二胡的每个音乐学府都有二胡课目。而一个省中没有一个琴人的情况现在也不少见,音乐学府中古琴所占份额极少。第三,大众了解状况的不同。现在几乎人人都知道二胡。而堂堂央视竟古琴一些常识都搞不清楚。在上述状况存在下希望考级能秧速普及古琴,似乎有些不切实际。

第二我并不认为考级与古琴技巧化有直接关系。古琴的技巧与内涵在我看来是不可分的。一个琴人掌握技巧应是为了更好理解古琴内,反过来通过了解内涵必定会使琴人提高他的技巧。两者循环往察直至无穷。如一琴人只注重其中任何一样而忽视另一样通常会导致他的琴艺停止不进。无论是技巧还是内涵都是如此。所以任何一位琴人无论他是重视技巧或内涵他都必须同样重视另一方面,这样他的所重视的方面才会得到发展!否则只会是南辕北辙.要考级必考技巧.这是考级本身所决定.所以考级与古琴技巧化并无直接关系.

以上所言望各位琴友多多指正.

古琴考级一说在下三年前就听说,但不久后就没了下文。想不到三年之后竟然就不声不响搞起来了,在此我十分敬佩这些琴家的开创精神与恒心。但在这里我不能说预祝古琴考级成功的话。在下首先声明在下并不反对考级,对于有助古琴发展的举措在下都双手赞成!但现在就认定考级有助于古琴发展的话。未免有些主观臆断。

首先,考级已然在琴界一石激起层层浪!支持与反对的可谓阵营分明。双方都有充分理由支持自己的论点。据说南京琴界一位老先生不但自己反对而且不让自己的学生去考。而在网上说搞考级的琴家是只要钱的职业琴贩,说这样搞会断送古琴的前途等等措词激烈的话。或许这些反对的理由不乏夸大之词,但是大多数反对者的出发点在下想应是出于爱护古琴的目的!如果无视这些反对的声音而一一厢情愿相信考级会给古琴发展带来种种好处的话,。

或许有琴友会说在下危言耸听,认为在下是反对古琴考级的。然而在下认为危言耸听远比一美之词来的要好!危言耸听会使当事者清醒进而客观公正看待自己所做之事,而一美之词只会今当事者无法正确判断事物正确与否。正如上文所述:在下所赞成的是有助古琴发展的举措!假没考级阻碍古琴的发展的话,在下一定坚决反对之。但现在说考级对古琴发展有益或有害都为时尚早。对于考级,现在需要仔细观察与冷静的思考。

实话,鄙人对古琴考级实在不敢赞同。天先生“古琴无级”的观点,鄙人心有戚戚焉。重要的是怎样理解这个“级”。

作为一种技艺,古琴当然不可能“无级”,按技巧的高下,给琴人分级,自然是可以办到的。那么就技巧的高下来“考级,自然也是办得到的。

问题在于,古琴音乐是否只是一些“技巧”,或者说,古琴音乐中最重要的,是否是一些“技巧”。〈乐记〉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古琴音乐首先是一种抒发性情的东西,是个人的东西。技巧只是乐工末技而已——虽然我并不敢轻视技巧的作用,但更重要的是在音乐中表达出来的个人的(!)个性、情感以及对宇宙万有的体悟。所以古贤习琴,首要的不是勤练多少种技巧,而是“移性情”(!!!)。古琴不是,也不应该仅仅是,一种能发出好听或者不好听的声音的工具!

技巧可以分级,个人的个性、情感以及对宇宙万有的体悟又怎样分级呢??分级的前提是要有定于一律的标准,个人的个性、情感以及对宇宙万有的体悟又怎样定于一律呢??

以技巧来划分等级,虽然是办得到的(汪先生文中列举的那些弊端都不难克服),但这样做,不仅仅是本末倒置,而且是对古琴深厚内涵的阉割!是要把我们中国最深沉、最伟大的艺术引向肤浅、简单和死亡!我这样说决不是危言耸听!

古筝、二胡和古琴是两类乐器。古筝、二胡当然也要表现个人的个性、情感以及对宇宙万有的体悟,否则就只是乐工末技,难登大雅之堂。从这个意义上讲,古筝、二胡考级也是行不通的。但是传统上,古筝、二胡之类更多的是作为乐工的乐器(!)而存在的,古琴则非是。古琴中包含了更多的音乐本身之外的东西。我并不很了解中国的音乐史,不过我似乎还是知道,古琴的演奏者和古筝、二胡之类的演奏者是有很大差别的。古代有很多表现高人雅士的“听琴图”,您见过“听二胡图”吗?其中的差别和昆曲与花部乱弹的差别庶几有些相似。

不错,古琴是高雅,可雅到了“曲高和寡”的程度,恐怕是有点过分了,要知道,不被大众接受的音乐是没有生命力可言的。考级并不是最终目的,而是一个手段——一个推动古琴发展的好手段。古琴高雅,没错,可你能说古筝二胡低贱吗?这恐怕甚为不妥。

听琴图我是见过不少,有古琴出现的电视剧我也见过不少,可其中不乏把古琴倒过来画、倒过来弹的,更离奇的是,有的居然把古琴竖起来弹,有的弹的是古琴,配的却是古筝音乐……有古筝、二胡出现的画、电视剧更多,我怎么从来没见过他们把古筝倒过来弹,把二胡倒过来拉?这些都说明什么,说明了解古琴的人还太少,我们现在要做的是大力宏扬古琴文化,而不是老古董似的再这里大谈古琴的高雅!

有的弹古琴的人,也会弹古筝,那他是不是一会儿高雅,一会儿又庸俗了呢?可笑,可笑之极啊!

再回S先生

先生的高见,鄙人仍然不敢苟同。

总括先生的意思,不过是一句“不被大众接受的音乐是没有生命力可言的”。这在坚定不移地走群众路线的人看来,自然是无庸质疑的真理。可是,为什么不被大众(!)接受的音乐就没有生命力可言呢?在您看来,什么叫“大众呢?什么叫“被大众接受”呢?很抱歉,鄙人觉得您的观点实在有点“成王败寇”的意思。古琴的确需要普及,但普及的东西是“古琴音乐”(!),有着深厚内涵的真正的“古琴音乐”!“古琴音乐”和用“古琴弹奏的音乐”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是不能混为一谈的!用考级之类的法子去“普及”古琴,也许会用古琴发出声音(好听的,或不好听的)的人多了,但真正的“古琴音乐”却因此而消失了。孔子说“恶紫之夺朱也”,因为它似是而非,所以更有破坏性,能让真正美好的东西失掉本质的美,湮灭在似是而非之中。和普及“古琴音乐”的初衷相比较,岂不是南辕北辙吗?

近来流行的观点,就是越普及越好,越改革越好。这真实一种糊涂到不值得反驳的谬见。在这种奇怪的理论的“指导下”,无数鼠辈(实在抱歉,我找不到更文雅的词)拼命地对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乱砍乱杀。这些坚信今人比古人聪明的豪杰的唯一壮举,就是把前人无数世代的积累起来的珍宝,世上最让人割舍不掉的珍宝,糟蹋的不成样子。也许他们的本意是好的,但其结果,实在让人不能不对他们提高警惕。

古琴的内涵的确是二胡、古筝之类不能比的。不过我并不因此就认为二胡、古筝之类就“低贱”或“庸俗”。正如苏东坡的书法比不过王羲之,并不意味着苏东坡的字难看得不得了——苏东坡仍然是大家。我不知道你这种逻辑是自己的创见还是别人的专利,总之这是我这样的愈人想破脑壳也无法理解的。哈哈。

感情的宣泄还有赖于技巧的成熟.考级的目的不是要考出一位面面俱到的古琴家.试想,如果技巧不成熟要想表达甚么感情,恐怕心有余而力不足.这道理应该很简单了,当真是愚见!

我所谓的大众是指有一定音乐修养的人,恐怕这个“大众”的要求还不算高吧!可就算是如此之低的要求,还是远远达不到。举个例子,有一位古琴大家曾到一个城市去讲学,对象是这个城市里所有的音乐教师(这个城市是东部沿海的,相当发达),他在开始他的讲话前,首先问了一个问题:“你们之中知道古琴,听过古琴音乐的请举手。”结果是只有寥寥数只手举起来,他便请了一个举手的老师,问他知道古琴有几根弦吗?结果那位老师抓耳挠腮,结果说:“大……大概有十几根弦吧。”音乐老师还算是有一点音乐修养的吧,可结果如何呢,金兄应该心里有数了吧。

近来流行的观点,我也并不表示很赞同,这是一个错误的极端,可不能因为这个极端错误,就走向另一个极端呀。什么叫“成王败寇”,什么又叫“似是而非”呢?古琴曾一度灰飞烟灭,正是有那么几个“鼠辈”在那里辛勤耕耘,大力宏扬,才使古琴迎来了它第二个春天!古琴的内涵是深厚,可必须要有人理解才称之为内涵。但可悲的是,至今还有一些自以为“骨骼奇清”的人在那里大吹“古琴是高雅的东西,不容玷污!”“古琴是有深厚内涵的艺术,只有像我这样的人能理解!”殊不知他们自己才是“愚不可及、俗不可耐”。这些人,就像巴尔扎克笔下的守财奴那样,最终不会收到什么好结果。

再回S

普及古琴音乐,我当然是不反对的。兄台列举的那些现状我也很痛心。在这一点上我和兄台并无矛盾。只是我更强调的是普及“古琴音乐”,而非其他似是而非的东西。像古琴这样的艺术,其独特的文化背景和哲学内涵确实是其他乐器不能相比的(!)。我并不反对普及——甚至于不光在“有一定音乐修养的”“大众”之中——也不反对技巧——张先生的话不错——鄙人虽然愚,还没愚到这个地步。我只是强调对于古琴音乐而言,在技巧之外还有很多更重要的东西(这并不排斥技巧的重要性!!!)。失去了这些而徒有技巧,古琴音乐就不成古琴音乐了。所以我们在普及或“改革”的时候,一定要慎之又慎。否则,普及没有搞好(古琴怎么也不会像吉他那么“普及”,也用不着那么普及,甚至不能那么普及),反而把本身的艺术内涵丧失了,这就悲惨了。不是吗?

当然,技巧之外还有许多更重要的东西,古琴艺术的确是很博大精深,但也不能一步登天哪。而且我也并没有强调技巧至上,凡事总要一步一步慢慢来嘛,古琴的内涵是在练琴的过程中慢慢体会的,关于这一点,我非常同意张兄的看法,“感情的宣泄还有赖于技巧的熟练”。试想,一个技巧非常之差的人,即使他内心的情感再丰富,再细腻,他又从何表达呢?你知道孔子学琴的故事吗?我们的孔圣人也是从技巧开始慢慢学的,又何况我们呢?有了技巧才可能从乐曲中去体会它的深层内涵,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的。

我早就说过,考级只是一个手段,一个普及古琴音乐的初级手段,而决不是目的。实行考级就说明古琴只有技巧吗,那先生就错了,考生学古琴也只是为了考级,为了学那些技巧吗,那更是大错特错了。要知道,情感与技巧是相辅相成的。人们学古琴,首先就是抱着对古琴艺术的热爱,而决不是为了考级。

二位所言皆有理。不过现在的琴家大多对琴技的研究不够深入,与其他乐器相比,显得单调而却乏系统。对乐曲意境的体会则更显得不够细致,以致于几首不同的曲子弹得如同一首曲子。听“梅花”无高洁之意,闻“平沙”无雁落之形。我觉得在古琴考级之前,有必要对各种技巧做系统的整理,每一级的曲目必须规范其版本、节奏、以及适用的技巧。不然,分十级实在是无根无据,最多分初、中、高三级,也就足矣。

任何技艺,初学时候都是简单枯燥,且要重复很久。一般称之为基本功夫。基本功夫主要是训练对规律事物的熟练驾控操作,以期熟能生巧,而成就能工巧匠。古人谓十年磨一剑,当是基本功夫的训练了。这个阶段,新手老手,是很容易分的,也很有必要区分。无序则乱,等级的区分,是规矩导向,很重要的。能工巧匠之后,若能洗去匠气,就有可能成师成家了。这第二阶段,则要靠先天的慧资与后天的机缘,非顽力可强求也。大音稀声,大器晚成,成宗师成大家绝非碌碌俗事,等级的区分是很幼稚的,这时候要的是天人合一的印证了。谈空空核玄玄终非易事,若无上师加持,很容易走火入魔的。诸位小心呵。

东方的玩意太复杂,如肯德基与中国厨师。前者学一个月就成熟练工,后者学一年也许刀还拿不稳呢。但东方人对大规律的把持,功夫很强很深。一勺水,知四海滋味。其中的趣味在实验室中绝对体验不了的。西方的乐理与东方的律吕,区分大致若此吧。

陶渊明的态度,我很欣赏。但得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旨意于修身养性,还有什么可争可吵。

谈谈古琴考级

古琴将试行考级,大家很关心。目前,《古琴考级须知》和《古琴考级试行曲目》两个文本已经出台,实施考级的古琴专家委员会也已组成,今秋将在北京、上海设考场试行。我作为该委员会的一名成员,希望古琴考级健康进行,能在古琴的传承中起到良性的推动作用。但如果搞得不好,也可能会产生负面效应。最近同一些琴家交换看法,对出台的这两个考级文本中存在的问题深表忧虑。这里谈谈几点认识。

1.古琴考级是件非常严肃的事,应慎重试行。《古琴考级须知》未经各专家委员讨论审定,即行出台,且其中有不少弊病,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情况。

2.《古琴考级须知》(以下简称《须知》)中第七条说“一至六级的考生,须弹奏所考级别的两首乐曲;七至十级的考生只须弹奏所考级别的一首乐曲。”又第八条上说“大曲、长曲的时间一般掌握在8分钟左右。”这两条联系起来,一看就明白,是鼓励考生跳级,考七至十级只须弹一首8分钟的琴曲即可,这比按部就班考一至六级轻松多了。这是极不严肃的态度。再仔细想,8分钟的“大曲”“长曲”在古琴曲中实在罕见。究竟何谓古琴之大曲?既然冠以大曲、长曲,又限于8分钟,这意味着什么?是否暗示考生在学习中避开古琴的大曲,去挑选不超过8分钟的琴曲来应考?还是要考生去学习弹奏“节本”?这是一个导向问题,要不要听听诸多琴家的意见?

3.《须知》第九条说“考级曲目不分派别、版本”。这里说的版本,一是指琴谱或传谱;一是指师承吧。事实上同一琴曲(曲名同)在不同的琴谱中有很大差别。例如《醉渔唱晚》一曲,今天很多琴人是据卫仲乐传谱或许光毅编的《怎样弹古琴》,此两种版本的《醉渔》均较短约4分钟左右。在《西麓堂琴统》中《醉渔》十段,《大还阁》中《醉渔》十二段,乐曲长8分钟左右。可见不同版本的琴曲长短、难易程度、乃至结构、内容上都大不相同。那么考试中不分版本,不问考生据何谱,就不现实、不科学了。

4.关于跳级报考,这是严肃的问题。《须知》中对跳级报考并未作任何限制,只在第十三条考务费一项的括号内说“初次考试报四级以上者视为跳级,跳级者须加付前一级50%考务费”这样非但暗示可以跳级,并且给考生开了一个投机的口子:多交钱可以一下子跳上去报考九级、十级,而只须弹8分钟一曲就完事。这不是开玩笑吧?应该作两条规定:[1].初次报考,不得报六级和六级以上,即最高报五级为限。[2].已取得六级以下优秀成绩的,允许跳一级报考。(例如,持五级的考生可报考七级,不准报八级和八级以上。)

5.《古琴考级试行曲目》中有不少不符合事实、不合情理的地方,需要调整。

[1].《秋风词》与《凤求凰》两曲比较,前者易后者较难。因为后者有一段在四、五徽间的跪指。《秋风词》宜为一级,《凤求凰》宜为二级。

[2].《高山》(八段,约8分钟)《楚歌》(十段、8—9分钟)《庄周梦蝶》(十段、约9分钟)《文王操》(八段、7—8分钟)这四首琴曲,虽不算大曲,但以表现乐曲内容和较多散板节奏来看,均在《天风环佩》(三段、约3分钟)《山居吟》(三段、约4分钟)《醉渔唱晚》(4分钟的版本)等曲之上,而《曲目》中却倒置在下。《高山》《楚歌》《庄周梦蝶》《文王操》宜调整到七至八级,《天风环佩》宜放在四级,《醉渔》宜放在五级,《山居吟》《神化引》宜放在五—六级。

[3].-一些新创作或移植的琴曲虽然在技巧上有刻意的追求,但技巧不应是考级中评定的唯一标准。这些新曲能否像《渔歌》、《潇湘》这类传世名曲那样经受时间的考验和历代琴人的认可,尚不得而知。因之,新曲不宜在今天就急于放到九级乃至十级的位置上去。譬如,《山水情》《楼兰散》同《渔歌》相提并论如何?恐怕是小巫见大巫了。将《渔歌》落在八级是否妥当?

6.凡论教育,总以德为先。古琴考级中如何体现德?对考生的琴品是否应该有一定要求?

以上不只是我一个人的看法。要把古琴考级真正搞好,还要请琴家讨论,多多发表意见。

吴门汪铎

2001812

对于这位仁兄的意见,我甚为不同意。

要是考生有水平,为何不让报考高级别?只有北京、上海两个考点,人家千里迢迢来考,却让人家失望而归,叫人家心里怎么想?

要是考生没水平,根本就弹不来高级别的曲子,监考老师的眼睛是雪亮的,要想浑水摸鱼是根本不可能的。

什么叫做“鼓励考生跳级”?还带贬义!难道考生能跳级不好吗?真是荒天下之大谬。六级以上的曲目都有难度,都能表现考生的真实水平,考生只要能弹好其中的一支就足够说明水平了;而六级以下的就不同了,都是一些较简单的琴曲,表现水平不全面,当然要弹两支曲子,否则岂不是太容易了?再说,弹得好简单曲子不一定弹得好难曲子,弹得好难曲子还会弹不好简单曲子吗?

再有,什么叫“让考生避开8分钟以上的曲子”,只要是古琴的门内汉都知道,并不是曲子越长就越难,短曲也有难的,并且很难,就像《春风》只有六分钟不到,可技法和表现却非常难,几乎用到了所有困难的指法,还要表现出那种欢快的西域风格,绝对不比长曲逊色。还有,你难道让考十级的考生把一支40多分钟的曲子全弹下来?可能吗,有那么多时间吗?而且所谓8分钟,只是让考生避免弹一些重复的段落,以免浪费时间。考节本又有何不可,节本都是精华部分,弹好了就可以说明问题。考级又不是搞研究工作,有必要全弹吗?只要能说明水平就行了,而且,考节本并没叫考生就去学节本呀!

另外,对于5/3,我也不感苟同,古曲有感情,难道新曲就只有技巧,没有感情吗?古代人有本事创作好曲,现代人就不行吗。以前几十年就是因为因循守旧才导致古琴几乎销声匿迹,难道现在还要重蹈覆辙吗?应该多鼓励创新曲、弹新曲才对,以此让更多人接受古琴,以便它发扬光大。我总相信,现代人比古人要聪明的多。

“古琴谷”公共订阅号为浙江杭州琴人陆海(孤竹君)私人采编,定期推送,独家报道,精彩无限!

欢迎您通过以下三种方式关注古琴谷:

1、点击屏幕右上角按钮,[查看公众账号]可关注

2、在[添加好友]搜索公众账号:guqingu

3、通过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添加: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洛阳古筝培训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