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古筝一对一 >模式决定利润 1对1课后辅导就是个坑?

模式决定利润 1对1课后辅导就是个坑?

2022-07-07 02:14:29


压低成本还是提高客单价?线下1对1培训盈利困局的出路何在?


据天天投观察,最近几个月,教育口的大玩家们可谓是“几家欢喜几家愁”:那边的美股市场上,3月,好未来股价破百,4月,新东方市值闯过100亿美元大关,好不热闹;这边,回归A股后的紫光学大仍不能扭亏,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更名*ST紫学。同作为教育市场上的标杆企业,这两种光景背后是不是有几分必然呢?


教师成本是1对1解不开的结


自上市以后,学大教育的净利率的最高值为6%,这在同类公司中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



从以上几家公司的数据对比中,天天投发现,班容越小的企业在净利率上越不占优势,以1对3小组课为特色的昂立教育的净利率比1对1模式为主的学大教育(盈利情况下)高出约5个百分点;侧重小班课和大班课的好未来和新东方的净利率可以维持在15%左右。进一步,可以发现,学大教育的教职工成本占了净营收的一半,与好未来的营业成本总和相当,比新东方的总营业成本还要高出10%。


可见,居高难下的教师成本是拖累学大教育利润的罪魁祸首。培训行业最主要的营业成本就是教职工的劳务成本,如果采取一对多的模式,边际成本的递减效应十分明显,相反,一对一模式下,主要成本无法摊销,学生数与成本几乎成正比,这就是为什么有网友调侃说“有些公司做得越大,亏得越多”的原因之一。2016年紫光学大实现营收13.07亿元,同比增加5,113.78% ,同时每股收益却减少627.59%。


个性化和标准化之间的悖论


1对1业务难赚钱——尽管已经成为培训市场上暂时无法突破的行业规律,但没有一家公司放弃这一块业务,主要原因还是放不下实实在在的市场需求。



从价格上看,K12阶段的1对1课后辅导课时均价要比相同类型的小班课高出近100元,是50人以上大班课的3-5倍,可还是有家长愿意为此买单。与1对n课程相比,1对1教学更具针对性,相当于为某个学生定制的个性化课程。也就是说,1对1课程是一种高价格、高质量的教学服务,教学效果是最具说服力的价格支撑,又因为教学内容因人而异,所以真正的议价核心要素落在了教师的个人能力上。


从运营流程上看,培训服务基本都按照“市场->咨询(销售)->学管->教师”这几个过程进行流转,与好未来和新东方相比,以1对1业务为主的学大教育突出了学管这一环节。首先,学管师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与教师做匹配,起到了一个推荐并排课的作用;在后续过程中,学管师还可以根据教学进展和学生的反馈开展扩科、换老师等管理工作。实际上,这样的设计意图在于通过标准化的流程控制弱化对教师个人品牌的依赖性,从而突出机构的资源对接功能。然而,通过流水线控制成本并不适用于1对1培训业务。


盈利的1对1模型估算


同样是标准化,好未来的发力点与学大有所不同,学大表现出来的是运营流程上的标准化,而好未来专注的是课程内容的标准化。



按照2014年数据测算,学大在每个学员身上花费的营销成本约为1200元,是同一时期好未来平均获客成本的12倍。如果1对1的学大要想达到15%的净利润,在维持各项成本不变的情况下,课程均价需要提升20%;若维持与教师之间的分成比例,这一数字将达到50%。也就是说,学大现有的200-260元/课时的课程单价要提升至300-390元,才有可能实现和小班课、大班课等同的利润率,此时课程之间的最大差价已经接近6倍。


由此可见,1对1培训的盈利困局最有希望的两种解法都可能成为死循环:一是压低成本,但是由于占主要成本的劳务支出难以实现边际成本递减,所以规模效应不成立,同时,由于教师能力是课程的真正价值所在,所以可能引发人员流失或降低教学品质的劳务成本控制不可行;二是提高课程单价,增加盈利空间,这样做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提高消费门槛,自行缩减市场空间,而且与价格匹配的师资供应难度加大,对教师的依赖程度大大增强,也未必是一条好出路。


小提示:2017年天天投重点关注教育,携4亿教育直投基金等你,在天天投拿到一笔200万-1000万融资也只需要三步!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快速项目快速报名通道!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洛阳古筝培训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