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古筝一对一 >【本期人物:袁莎】古筝女孩是这样练就的

【本期人物:袁莎】古筝女孩是这样练就的

2020-11-06 21:55:23

刚开始学习古筝时,最先认识的是古筝美女袁莎老师,她当时每周在中央电视台的节目中教授古筝,感觉是个恬静,温暖的女孩,后来更多的了解她是通过她的琴音,最喜欢的曲目是她和著名钢琴家刘诗昆演奏的《临安遗恨》,凄美,悲壮。。。。。。。

著名钢琴家刘诗昆评说25岁的古筝演奏者袁莎:“她是最好的。”她是古筝领域第一个双料冠军。


袁莎/古筝女孩是这样练就的

——转自华音古筝频道

从6岁开始,每天坐在古筝前拨弄琴弦,成为她生命中最重要的约会。她选择了在琴声中安静地成长,也便意味着她必须学会享受孤独……

第十二根琴弦是孤独

2001年12月12日 中山音乐堂
“傅成贤纪念奖学金十周年音乐会”正在举行。
大厅内显得有些寂寥,和火辣辣的歌星演出形成对比,来听演出的多半是音乐专业的学生。
寂静中,从空阔的演奏台上,一个声音铮铮响起,这声音起初是从容的、缓慢的,仿佛沉醉在杭州的春风里;然后又是哀婉的、凄怆的,似有一个披散长发的男子在古旧的墙壁上奋笔疾书、字字写来都是泪;就在一片忧伤之中,忽然万弦拂动,如铁蹄交错,踏破贺兰山缺。
这曲子是有名的《临安遗恨》,演奏者是个24岁的女孩儿,名叫袁莎,中央音乐学院在读研究生。
11月份,她刚刚获得一个数额巨大的奖金——第一届“龙音杯”中国民族乐器——古筝国际比赛青年专业组第一名,奖金3万元。对于业外人士来说,这个奖陌生甚至无足轻重。但是对于音乐人来说,它可能是青年时代最重要的荣誉之一。


18年前,一条从天台通往上海的山路上
夜色茫茫,一辆满载货物的卡车正在翻山越岭。
天才儿童多半不快乐。袁莎就对自己眼下的状态深为苦恼,她和卡车上的工人叔叔们挤在一起,已经坐了六个小时了,还有八个小时才能到上海。每周日去上海学琴,已经成为最折磨人的一件事。
她晕车,车厢里晃得厉害,浓烈的汽油味儿、男人的体臭味儿熏得她喉咙发痒。
“莎莎,趴下,趴下!”忽然一只粗大的手伸过来,把她的头使劲儿往下摁。
“怎么啦?怎么啦?”
“前面有警察检查,抓住你就要罚款的。”
袁莎赶紧蹲下去,机灵地躲在叔叔的腿下面,要知道,叔叔们肯让她在卡车上挤一挤,已经很够义气了。爸爸费了无数香烟、好话,人家才答应捎上她。
一件军大衣罩了过来,把她捂得严严实实的。
过了关卡,叔叔们掀开了衣服,小姑娘还蹲着不出来,他们把她拎起来,才发现她面无人色。
袁莎跌跌撞撞地跳下车,一下车就呕了起来。
这是若干年后袁莎依然难忘的一个场景。
在从上海往回赶的路上,她把这些动作重复了一遍。
回到家里,妈妈吓了一大跳,才一天功夫,女儿居然又瘦了一大圈。
妈妈流泪了,说:“女儿,我们不要去了。”
爸爸不言语,他才三十出头,头发已经冒出了星星点点的白发。
这个浙江男人,有着吴越一带细腻顽强而又坚韧的性格。他是个普普通通的知识青年,不懂乐理,只是喜欢听音乐,下班回家后最大的享受就是听《渔舟唱晚》《蕉窗夜雨》。他有三个女儿,个个都是掌上明珠,女儿上学后,其代课老师都不约而同地跟他说:“你女儿在民族音乐方面有天赋!”
他才猛然惊醒,他从来没有向上天祈求过财富,但上天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把最好的财富给了他——就是这三个女儿,袁蓓、袁莎和袁莉!
面对苍白的女儿,他尽力表现出一个男人的漠然和镇定,他淡淡说道:“早点儿去睡吧!”
就这样,茫茫夜色中,每个周末都有一辆大卡车载着一个6岁的小女孩儿长途跋涉,一路呕吐去求学。



16年前 上海火车站
8岁的袁莎站在父母旁边,身边是一堆行李卷儿。她梳着童花头,睁大了眼睛,爸爸说:“莎莎,到成都以后听老师的话,把她当作妈妈。”
怎么可能一样呢?袁莎扁扁嘴。
在上海教她学琴的老师很年轻,她毕业后要回老家成都,临行前老师特意找到袁莎的爸爸妈妈:“袁莎很有音乐方面的才华,我希望能把她带去成都集中教一年,明年再让她报考中央音乐学院。”
爸爸妈妈犹豫了很久,这期间他们一直问袁莎:“你想不想去?”袁莎不知道害怕,她还不懂得去地图上比划比划、看看成都离天台有多远,她笑嘻嘻地说没问题。
于是,家里值钱的东西一件件“不翼而飞”了,电器、手镯,包括那个爷爷留下来的大理石花瓶,爸爸妈妈开始为她筹措去成都的花费了。
“爸爸,去了成都以后,还有姐姐妹妹吗?”在火车站前,她才想到要问。
“没有。”
“有叔叔阿姨吗?”
“没有。”
妈妈说了实话:“你在成都没有一个亲人,只有老师。”
就在火车启动的一刹那,袁莎死死拽住爸妈的手不放,孤独与恐惧霎时占据了她的心灵,她终于明白,自己要去的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城市。这个男孩子一样的小姑娘开始嚎啕大哭,她紧紧地趴在车窗上,看着熟悉的树木逐渐变成电线杆子,再变成绿色的田野和山峦,她在汽笛的鸣叫声和陌生的人声中感到一阵阵茫然。

1995年 上海
袁莎一遍遍地拨弄着琴弦,连自己都觉得枯燥。她已经长成18岁的大姑娘。
9岁她就考进了中央音乐学院的附小,一到学校就被任命为班长,因为她是一个人带着行李卷儿从上海来到了北京。15岁就被学校选派到台湾去参加演出,是演出队伍里最小的团员,谢幕后有一个台湾老人专门跑到后台去,要认她做干女儿,老人说从几十年前离开大陆后就没听过祖国的音乐、这么醇厚正宗古色古香的音乐,听到这些民乐才感觉到和大陆真是血脉相连。老人邀请这些演奏民乐的姑娘们去专卖店选购她们喜欢的服装,眼睛里充满了喜悦……
是的,上学之后,那在黑夜里令她彷徨无助的寂寞和孤独一点点淡下去了,她喜欢上了音乐学院,刘索拉、刘诗昆……那么多前辈们的故事让她兴奋得睡不着觉;她喜欢背着各式各样乐器走来走去的同学,欣赏着他们浑然天成的艺术家气质,欣赏他们的清高傲慢与天真洒脱;半夜里经常是风声呼呼,但同时隐隐有琴声和埙声飘来,琴声古朴低沉,埙声旷远幽怨,在这样的伴奏中她睡得格外香甜安稳。
但此刻,在上海比赛前夕,她再次感到压力巨大。这是她第一次参加大型的全国性比赛,压力非常大。她再小几个月就可以归入少年组,就能够游刃有余地完成比赛,可她正好18岁,在青年组里她是最年轻的,无论从技法还是参赛经验来讲,她都是最嫩的。
最要紧的是就在比赛前一个星期,老师李萌忽然跑过来,郑重地告诉她:“你拨弦时手指还不够到位,音色不够美。”
“那我现在赶紧练!”
一个单调而枯燥的拨弦动作她重复了几百遍。她把手放到古筝的不同部位反复揣摩,手指僵直的那一刻她感到绝望,8岁时曾袭扰过她的恐惧再一次漫无边际地淹没过来。
和很多从小就背负着天才之梦长大的孩子一样,她习惯于为了一个个遥远的目标枕戈待旦,而在胜败未卜的决战前夕,她心里发慌,手心空洞。
没有人跟她说过吗?选择了古筝在某种程度上就是选择了孤独,那些弹出高雅音乐的人不是总是哀伤知音稀少吗?钟子期是孤独的,俞伯牙是孤独的……
我不要孤独,袁莎想,我也喜欢热闹和繁华啊,“做前辈小说中的女主角好,一天到晚披件紫色的风衣,倚偎在男伴宽大的肩膀中,在微雨中诉衷情。”或者像亦舒笔下的黄玫瑰,“穿一件白裙子,站在树影下。细碎的金光透过树影羽状的叶子洒在她身上,火红的花朵聚在树顶,16岁半就可以花1万块买一件衣服。”
门突然开了,抬眼一看,竟然是爸爸妈妈从天台赶来了,还有在杭州读大学的姐姐!面对亲人,她再也按捺不住,她说:“我真想放弃比赛啊!我弹不好了!我比不过人家呀!”
妈妈拿出从家里带来的红花油抹在她的手上。爸爸明白女儿的心思,他说:“袁莎,你害怕比赛吗?”
“我害怕的不是比赛。”
“你害怕的是失败?”爸爸说。
“也不是失败。”她喃喃地说。这个女孩子觉得没法儿说,失败本身就已经够叫人难为情了,也许她更害怕失败以后灯光冷清,害怕看到爸爸妈妈老师失望的眼神。
“你曾经告诉我古瑟失传了吗?”
“是,古瑟失传了。”
“所以你今天才要弹好古筝啊,21根弦,每一根弦你都抚摸过上千遍。将来你当了老师,要弹给更多的学生听,你做了妈妈,要弹给自己的儿女听,这是你参加的第一个全国性大赛,如果很多年后,当学生和儿女问起你时,你很可能会很惋惜,你会责怪自己的放弃。”爸爸说。
“你还记得大马哈鱼吗?”爸爸又问。
大马哈鱼,那是一种只知道前进、不懂得后退的鱼。
她记得这样一段描述:“在大马哈鱼的生殖季节里,它们成群结队从深海向内地的江河里挺进,也许是千里万里吧,行程异常艰难……到达浅滩时,奔波劳顿的大马哈鱼差不多是伤痕累累了。但是,它们仍然不停歇,雌鱼还要在有砂砾的江底掘出一个个洞穴,以便产卵。产完卵的大马哈鱼体无完肤,面目全非。就在这祖祖辈辈完成生殖使命的地方,一批批血肉模糊的大马哈鱼悲壮地死去,一层又一层大马哈鱼的尸体飘浮在江面上。”
不知道该归功于红花油还是爸爸的话,比赛那天,袁莎发挥得特别好,她得了第三名,老师说按发挥水平她应该是第一的,不过,有很多内部的原因导致了评分的倾斜。

2001年6月——11月 北京
事隔六年之后,袁莎决定报“一箭之仇”。“龙音杯”是最好的“复仇”机会。这次评选,有很多非古筝专业的评委,还有日本的三木稔、韩国的朴范熏,在很大程度上将避免因为切身利益引起的评选不公。
参赛的曲目非常重要,她请来叶小刚老师写了《林泉》、杜鸣心老师写了《燕南渡》,还请《梁祝》的作曲者何占豪老师为她作了曲。
亲戚在复兴门附近有一套房,她特地借来练琴,每天9∶00~23∶00,指定的动作完成了一遍又一遍,晚上怕吵着邻居,她就用浴巾搭在古筝的尾部,这样发出的声音就是低哑的了。
假指甲准备了好多副,太容易折断了,记得刚开始练古筝,手还比较嫩,后来就流血、脱皮、结壳,然后再流血、脱皮、结壳,指腹上就结了白白的茧子。
每当练琴的时候,她就忘记了好多事情。
比如说那个爱过她五年的美国男人,那个男人是跨国公司的经理,从她16岁时就开始等她。那个男人说:“你跟我去美国吧,我会让你在豪华的别墅里给客人演奏古筝,你不用再出去打工了,不用教学生,不用一遍遍地逼自己练琴,有时你都快崩溃了,我很心疼。”她对他的感觉很好,几乎就要为他去办退学手续了,可最后在杭州的一条小路上,她还是说了个“不”字。说“不”的时候,那个美国人脸上非常失望,而袁莎只能说:“到美国我就没有弹古筝的土壤了,最要紧的是我不爱你,真的,如果爱你我就不顾一切地去了。”
比如说她那间屋子里,别人走进去都会惊叹一声,都难以想像,那排成一排煞是壮观的七面古筝。古筝很贵,最一般的也要五六千块钱,从高中时她就开始带学生,到现在都排不过来,她专门抽出一天教学生,每小时每人100元,收入挺不错。把赚来的银子交给乐器行时并不心疼,只是快乐。没事了,她就开始构思自己的宏图大业——出一张古筝教学的VCD,开一个古筝学校……谁说高雅艺术只会饿死人?袁莎对自己深信不疑。
还有好多事情她没有忘记。
比如说得奖了如何分配那3万块钱?分1万给爸爸妈妈,拿1万买礼物感谢老师,再拿1万留给自己买古筝……她笑了,大雁还没打下来呢,就想着吃雁肉还是喝雁汤了?



2001年12月7日 浙江天台
一对浙江夫妻在看北京台的《音乐人生》。节目主持人正在采访一个少女,她刚刚获得“龙音杯”大奖。
这少女看上去多么平顺温柔与甜美,只有他和她记得这少女曾经历过的恐惧和孤独的几个瞬间,这少女每经历一次,他和她感到的是好几倍的焦灼。
“她8岁那年坐上火车之后,我哭了,”他想,“我怕她晕车。”这少女现在依然晕车,但她已经不晕飞机了,他的初衷只是希望她走出小小的天台,但她多次去过香港、台湾、新加坡直到雨雪交加的英国。
“她不再是柔弱的小豌豆”,母亲想,“我的孩子不再孤独、不再恐惧。”
屏幕上,袁莎的手拂过琴弦,第21根是孤独,它弹奏出与众不同的声响,不断提升袁莎人生中的“音阶”;还有20根琴弦与亲情、师生情、爱情有关,浑然天成,是一个人生命中不可缺少的底韵。

简介:

袁莎,现任教于中央音乐学院,创办国内第一所古筝专业高等艺术院校--北京兴华大学古筝艺术学院,并亲自任院长及教学总监。曾是两大国际和国内最具权威古筝演奏大赛的冠军获得者,是享誉中外的当代中国杰出青年古筝演奏家。
  自幼随刘媌老师习筝,打下深固的古筝专业技术"童子功"。十岁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国最高音乐学府中央音乐学院的附属小学。一九九O年作为该音乐小学的的"优秀毕业生",被保送进入中央音乐学院附属音乐中学。一九九六年又作为该音乐中学的"优秀毕业生",被保送进入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一九九九年更因为成绩突出,被中央音乐学院免试指定作为该院的硕士研究生。袁莎自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小学至中央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的十余年间,一直潜力专修古筝专业,师从古筝名师李萌教授,成为该院的古筝"尖子"学生,曾连续被评为该院和北京市的"全优三好学生"、连续九年获得"中央音乐学院一等奖学金",并多次获得"宝钢奖学金"、"傅成贤奖学金"、"人民奖学金"、"中华民族基金奖学金"、"美国萨默·雷石东维亚康姆奖学金"等多项中国和外国颁发授予具有超众的专业才能和学业成就之学生的奖学金。获硕士学位于中央音乐学院毕业后,在该院留任至今。
  袁莎在中央音乐学院的年青学生时代,因其特殊卓越的音乐才华和古筝水平,已成为频频活跃于中、外音乐舞台上的一名成熟的、出众的古筝专业演奏家。她除在中国各地多次举行个人专场古筝独奏音乐会和经常参加各种重要比赛活动及电视表演外,,使古筝艺术得到了政府的喜爱及高度重视。多年来,袁莎多次出访了德国、奥地利、英国、法国、意大利、荷兰、俄罗斯、比利时、瑞士、瑞典、匈牙利、波兰、日本、新加坡、台湾、香港等共约三十个国家和地区交流演出,得到极高的赞誉与评价,被国外媒体称誉为"中国古老传统音乐艺术与中国当代创新音乐艺术出色结合的优秀、动人展现者";"感人的听觉印象与迷人的视觉印象之高度完美统一的表演"。她在学生时代曾与钢琴大师刘诗昆等著名音乐表演家于世界著名的瑞士日内瓦音乐学院大音乐厅同台表演,瑞士音乐评论家评论说:"她的琴音精彩绝伦,令人感到古老中国乐器奏出的音乐竟如此美妙动人,使人由此听到和看到中国音乐艺术的真正魅力和巨大价值。"二OO一年八月,她还同她妹妹--获上海音乐学院古筝硕士学位,现留任该院的青年古筝演奏家袁莉,在北京音乐厅成功举办了姐妹二人专场古筝音乐会,并特邀刘诗昆大师为她演奏的一首古筝名曲伴奏,引起强烈反响,音乐会实况还被制成VCD发行。
  袁莎曾录制出版发行大量她的古筝演奏和古筝教学的录像带、CD和VCD:《筝独奏欣赏》、《花与音符的邂逅》、《古筝演奏入门》、《古筝经典名曲音乐会》、《古筝考级曲目讲解与赏析音乐会》、《古筝名曲伴奏》、《古筝考级辅导大全》、《香港古筝独奏音乐会实况》、《巧学古筝基本技巧》、《巧学古筝经典名曲》、《云裳诉》等等,其中《古筝演奏入门》获得全国第四届教育音像制品奖,其他的音像制品发行量达到传统音乐音像制品社会发行量的极高纪录。二OO三年袁莎为中央电视台录制了14期古筝教学节目《名家教曲》,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近一年的播出,是中央电视台历年来所有播出器乐教学节目中最受欢迎的一部。由于全国观众反响热烈,好评如潮,全套教学节目再次被重播并被制作成VCD教学片向全世界发行,至今,销量稳居同行业前列。二OO四年中央电视台首次投巨资赴杭州、乌镇为袁莎拍摄大型古筝音乐电视《云裳诉》,将于近期在中央电视台面向全国热播。
  多年来,袁莎经常在中国内地、香港、台湾作古筝讲座、讲学及大师班公开示范授课。二OO四年应邀到欧洲五国进行为期一个月的个人巡演,并应邀在荷兰阿姆斯特丹音乐学院及荷兰莱登大学分别进行"关于中国文化--筝"的艺术讲座及表演。被国外媒体称誉为"瑰丽的中国音乐与东方艺术的美丽化身与杰出代表"。
  袁莎于二OO一年和二OO二年接连两次获得两大国际和国内最高古筝演奏大赛: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办的"第一届'龙音杯'中国民族乐器古筝国际比赛"的第一名,和中国文化部主办的"全国第一届中国民族乐器大赛"的第一名。成为古筝界的第一个双料冠军。从而确立了她在古筝表演领域的地位。中央电视台《国乐骄子》栏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及《中华儿女》、《人民音乐》、《北京青年报》、《北京晚报》等几十家权威媒体对袁莎进行了全面专访及报道。
  袁莎在其多年的演奏及教学的实践当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多年来培养的近百名古筝人才在国内艺术大赛中摘金夺银,多名学生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及国内高等艺术院校。她的众多学生已经成为国内各地古筝教学的重要师资。二OO五年初,袁莎及其共同致力于古筝艺术发展的合作团队与我国最大的南洋教育发展集团共同创办国内第一所古筝专业高等艺术院校--北京兴华大学古筝艺术学院。以"弘扬国乐,打造国琴(古筝),让筝声响遍全球"为宗旨,全面致力于培养全国古筝教育的普及师资人才,并计划4年内培养3000名古筝师资人才服务于全国各地。同年八月在北京成功创办了面向全国加盟连锁的"袁莎古筝艺术中心",并计划3年内面向全国成立500家分中心。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洛阳古筝培训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