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古筝一对一 >【王君青春语文专栏】无数奇珍供世眼 一轮明月耀天心——论王君作文教学“十变”追求

【王君青春语文专栏】无数奇珍供世眼 一轮明月耀天心——论王君作文教学“十变”追求

2021-11-26 00:50:08

无数奇珍供世眼  一轮明月耀天心

——论王君作文教学“十变”追求

安徽省凤台县第四中学 张娟

摘要:在二十多年的教学中,王君老师致力于克服应试作文的顽症,提出了青春语文“十变”的“作文教学理念”,让学生心中有爱,肩上有担,目中有人,手上有艺,写出的作文逃离应试“窠臼”,其生动活泼的教学案例让人茅塞顿开。

关键词:王君;十变;写作教学 

当前我们中学作文教学虽然目标明确,但实践起来仍是应试压抑下的“围城”,很难走出来。正如主编彭治旗所说:“中国的作文教学让师生都很痛苦……因为作文教学的‘成果’很大程度上是让学生写出与生活脱节的虚假、华而不实、缺乏逻辑的应试文章。” 王君代表的青春语文,其作文理念 :“写法即活法。你怎么写,你就怎么活;你怎么活,你就怎么写”,以及落实在教学实践层面的一个个生动案例,提高了学生的作文素养,还原了作文的本质。这种打通“活法、写法”的智慧也以“渔钓”为精神,迈向职业的幸福之道,使我们这些“君粉”“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本文将围绕她的作文教学的专著,对其“十变”作文教学观追求展开讨论,探讨“变”背后给我们的启示,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变学生独写为师生共写

虽然下水作文的好处早已定论,落到实践层面却鲜有人为,因此我们的作文教学,向来以学生独舞为常态。

我们审视王君的“陪写”意志,不仅是“我要学生怎么做,我自己就先这么做”的参与;还以互相激活,带动学生把写作变为“习惯”“爱好”“生活必须品”为砥砺。这种梯级攀爬式的设置理念,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着实不易。但她不仅做得风生水起,还乐此不疲:写下水作文,陪学生写日记,写班志,写每个平凡的日子等等。她不仅变“独写”为“共写”,还对作文内容强化规范,按其说法就是“不设计、不包装、不追求文采、不崇尚结构”,追求“本真的状态”“定格平凡人生中的细节美”“透视平凡人生中的内蕴美”,这种重视日常生活迭见的审美实践,塑造了学生们的审美心灵,陶冶了作文情操。

而系统的理论辅导,关注日常审美再加上持久地陪写,为作文教学立了命、张了本,就使学生也摆脱了应试教育中养成的投机取巧的路子,他们表现也“从应该写到欲罢不能、不写不快的过程”,并且能在生活中发掘,在平凡中审美。在几年间师生储蓄作文字符就多达上百万,实现了“写作是唯一的”“在你和不可能之间”。

审视其师生“和鸣锵锵”的状态,正是建立在把师生两个主体高度融合,激励、唤醒、鼓舞的写作系统之中的,这些理念和姿态都值得我们在今后作文教学中进行学习和追求。

二、变应试写作为生命写作

应试教育下形成的“段落清晰、结构合理、升华主题、文采斐然”等模式化教法,以及背模板、背作文的沉疴旧弊,其危害之广、之大、之深,一线教师有目共识,却又无力拨正。

王君选择的自我“救赎”“解放”之路,早在宜昌语文湿地第二届年会——《青春语文的核心素养》讲座中就明晰阐释:写作教学就是生命写作。生命写作,即摆脱“教育的急功近利导致的写作急功近利”,回归生命的原点,“写作本身就是意义”。所以她坚信,“写作本身具有自生长的力量”。在教学中她采取,“只鼓励学生们写,不评价”的原生态。其实“原点”“本身”“原生态”,就是一种健康的标准,审美的意义,和史铁生的“零度写作”有异曲同工之妙,即“写作的零度即生命的起点……即灵魂最初的眺望”。在实录中,她利用“枯枝败叶”的摄影,唤醒了学生关于生命的审美意识;把一天中琐碎事例提纯,教学生理解“真人真事真感情”的巨大美学价值;从看似平淡的教材中,汲取关于人性的思考等。这些全方位地展示,目的就是引领学生摆脱“有用”的束缚,让学生发现一个普通物也可以变得美,“无所为而为”才是生活的艺术。王乾坤曾说“文学是无用的”,而这种无用“越是进入文学”。我们看她班里孩子写出的一篇又一篇散发着生命体温的作文,就知道这种不为功利的教学,“让迷失的心得觅归途”(叔本华语)。

而孩子们的“无功利之心”的唤醒,他们的“笔下有物,目中有情,眼中有意”,也正是王君的“为写作重新命名”成功案例的见证。这种理念的提出和践行,是以半生的写作过程中,享受到的巅峰快感为依据,是诗意生活的策略,是生命还原的智慧。

三、变技巧灌输为情智促技

在 “技”的层面上,一线教师往往重视“输灌技法、蛮横训练、背作文、模板化”的教学方法,而王君却提出“以情促技,融技于情”的原则。当然,自《诗经》以来文学就有抒情传统;刘勰在《文心雕龙》提出“为情而造文”一说,尤其一个“情”字在此书里更出现了一百多次,如此繁富,绝非偶然;而当代的童庆炳先生也提出,应把“情”到“采”作为一种动态的过程,提出情感的两度转换。这种一脉相承的文学创作机制的过程,不正说明了作文要源于本真的性情。

有了理论依据,王君如何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呢?在《如何才能把作文写长一点儿》一文中,她首先对写作文的烦恼进行分析,指出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并出示修改秘诀,然后教给“开放‘五官’、调动‘想像’、文字‘健身’”等具体的操作方法,这样漫不经心间就激发了学生一步一步改作的欲望和信心。在《“豆芽菜”如何升格为“白杨树作文”》中,由“奥斯卡名单”奖励学生,通过表扬有的学生在立意、细节方面的优点,一方面指出其太短、太略的缺点,一方面给出理论基础,最后在网络平台上补充、修改、点评,这种充分考虑认知顺序、声情并茂、熏陶感染的方法,使得教和学、写和改相融合,学生会注重观察、体验和感悟,语言自然冲破桎梏的障碍,蓬勃而出。其实关于“情智促技”的情感作用,卢家楣教授也指出,情感具有动力、强化、调节等九大功能,可见情智在教学活动中具有积极性的影响。

王君老师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体察其心灵奥秘,努力发掘被遮蔽的情感波澜,一旦这些壅塞之道被打开,情感的动力、强化等功能就可以促成供人“享受”的作文生成,这也点开了作文教学的“穴道”。

四、变课文示范为经典引领

经典经过岁月的淘洗极具审美价值,也极具精神引领作用。王君正是巧借文学和影视的经典,打通了‘爱法、活法、死法、写法’的横亘和割裂,探索了人生和写作的奥秘。

她精选的这些经典,尤其关于“生、死、爱”的,具有奇特疗效。为了让初中生对这些哲学命题脑洞大开,具有先见的思辨之明,她这样设计课堂,即每堂课的开始都先设置“轴心”去导,把学生引进情境,再提出主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既借鉴了其师钱梦龙的导读艺术,又具有自己的问题意识。比如引领学生走进作家龙应台的课堂,她先出示阅读的作用,然后读书卡上的名句,引导大家在经典名句里读、赏,在赏读中慢慢聚焦于写作要有“真人真事真感情”,最后悟出写什么都不重要,——不管阴暗和光明,丑陋和美好,其中思想和理性、责任和担当才是必不可少的,也就是永远的“大情大气大文章”。而带学生走进电影《泰坦尼克号》的事故现场之后,她让学生思考“你会如何死”“你会如何爱”“你会如何活”,这些具有哲学内蕴的主问题,在成人看来都匪夷所思,但她的认识是“越早思考死,越活得更好”“越早知道爱,越会爱”,其实病魔就是心魔,当我们自然客观地看待它,一切也就迎刃而解。还有在《聊聊〈平凡的世界〉中的爱情》,先引用歌德的名句,让学生知道“恋”的萌芽是顺应自然的规律,并不是丑恶现象,但要学会“爱”,然后一步步分析爱情的“类型”和“特质”。在充分的交流之后,归纳出“好的爱的存在只有一个证明”……这些引领,消解了死之神秘,又疏导了早恋阴影,使得情感和语言,经典和写作达到亲密吻合的状态,使课堂成为情感的诗意栖居,语言的爱恋家园。

以经典领航,敢于教生、死、爱,其思想的前瞻性和挑战性,使她的课堂“发现了人”,她不仅扮演了人生启示之母的角色,还让我们享受了经典带来的课堂艺术。

五、变校园视角为社会视角

苏轼的“只缘身在此山中”,道尽了学生因“三点一线”的视域逼仄带来的孤陋寡闻、情感偏执、麻木不适等作文弊病。这就要求学生跳出自身的圈子,开拓视域。

而层出不穷的社会新闻事件,如何摭取其典型,也反映了知识分子义不容辞的责任。王君选取了“郭美美事件”“动车事件” “小悦悦事件”等案例,这些案例聚焦社会热点,有虚构事实的阴影,有对掩埋真相的悲悯,有对看客的现实思考等,目的是“既然在人间的沙漠中,就不能躲避风砂”,就要把思想引向“真”“重”这些具构人格力量的旗帜上来,引向功用价值所不可替代的“这一个”。可见,她打开的不止是作文的视域,而是一字一顿地教学生辩证思维、真正做人、社会认识。

美国萨杰尔的“语言”思想也认为“语言基本上是一种文化和社会的产品”,只有视角的转换,问题意识才能强烈,思辨空间才能打开。这种把学生引向广阔的社会场所,激发了写作热情,开发了写作智慧,也使我们的作文教学眼前一亮。

六、变读写一体为写作举纲

在应试教育的课堂中,“阅读重于写作”“阅读和写作”分离的状态虽违背课程标准,可草根教师们一时也难以找到适当的方法,只能简单依赖模式,或恶性循环着。

为了改变阅读和写作关系失重与倒错的现实境地,王君是这样构建课堂的。她首先在理念上具有清醒地认识,严厉批判那种“阅读扎扎实实地教,写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地教”的做法,严肃地指出写作是阅读的归宿。在“文本特质”的分析中,明确了把“写作型文本”作为分类之一,然后用课例教给我们可操作的实用技巧和方法。在《给朱自清打分》一课中,通过质疑立意、评点构思、借鉴语言,使学生对春天有了深切感受和体悟,然后师生共写“他们自己的《春天》”,立意新颖、背景动人、标题别致、更加有个性化。《华山论诗》一课通过组团诵读单元诗歌,辩论各家风格,比对自己的创作,最后仍落脚于师生的即兴创作,我们看到孩子们经历这种精神性的历练之后简直脱胎换骨,佳作频迭;《每一首诗都是一条船》一课通过诵读文本,引导学生们进入诗歌的精神领域,然后感悟诗人的情感,把诗歌情境和当下生活相融合,使学生在自己的文字里产生了新气象;《让写作成就阅读——〈我的叔叔于勒〉》的微型课上,先要求学生“纯读”“素读”文本,从几个小问题中提炼出三个“主问题”,然后深入文本内核,引导学生认识人性深处的复杂。因为有了这些“阅读和写作相融合”的引领,学生也能一步一趋地跟随老师思考,用彰显个性的语言写出了文本背后关于人性的意蕴。这些篇什立体化、全方位、多角度地挖掘、运用文本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征,使文本的写作价值发扬光大,有效提高了作文教学的效益。

《诗谱序》里说“举一纲而万目张”,这些融阅读和写作“一体化”的课例,提升作文能力的“纲”,就是利用阅读,达到文本智读,通过文本智读,促进情感的激发,使孩子的灵魂深处留下感发的力量,从而在提高语文素养的大目标下无限地拓宽了写作的思路,使写作成为语文的归宿。

七、变学科技能为班建动力

优秀的班级,孩子们积极向上、团结友爱、具有责任感……这些美好品德的培养,如果利用班级文化建设效果会更明显,而当班主任,亲力亲为效果更好。在普遍认为班主任苦累的情况下,一提到“班主任”王君就兴致盎然。“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让所有班级建设的活动都和语文教学结合在一起了”“就可以堂而皇之地把语文和班建结合了”,她如此说,也如此做。评语、教写自传、拯救差生、迎接奥运、祭悼汶川、开家长会等等,做班主任的她全部以文字的形式参与、推动、注脚,践行了班级的所有活动都是语文活动、写作活动,而这些活动,使学生情绪高涨,拥有持久的激情,这不正是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教师应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一种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在这种持久的“振奋”之中,学生写出了不计其数的美文。

帕克·怕尔默在《教学的勇气》里指出:除非教师把教学与学生生命内部的鲜活内核联系起来,与学生内心世界的导师联系起来,否则永远不会‘发生'教学。 这种鲜活内核内心世界的导师就是深度的内心觉醒和持续的创作激情,它们是教学和写作力量之源,笔者认为王君的《一路修行教作文》一书正是这种教育欲望的产品。她把“班建”和作文“联姻”,给广大草根教师作文教学牵了“红线”,搭了“媒介”。

八、变象牙写作为红尘写作

鲁迅在《走出象牙塔》里号召文艺工作者,要走出书斋,走出象牙塔,到社会中去。而现在的学生,三点一线式的学习生活,束缚了写作视野,即使写出来了东西也是为了取悦阅卷者,难以有自我。 

王君的做法是“努力为孩子们建设一种理想的写作生态环境”,她带领孩子们走进生活大课堂,进行“体力长征”“脑力长征”“公民长征”“文化长征”等,这些实践性的活动,是要把每个日子都变成写作,把每一天都变成坚持,既锻炼了体力,积累了写作素材,又增长了才智,培养了情怀,成了“素质教育”在第一线上的现实存在。如她在《〈教育与幸福生活〉跋》中说的:“正是这种坚持,让我和孩子们一起度过的每一天都变成了金子。”正是这种理想的生态环境的创建,把学生带进生活的大舞台,使学生的素材渗透了大众的体温,作文的内容触摸到了现实的画卷。

这些以生活为背景的写作案例,不时提醒我们:带动孩子们“关心粮食和蔬菜”。

九、变统一要求为分层激发

教育上的“因材施教”“量体裁衣”广为提倡,具体操作却是不容易。王君的做法是变“统一要求”为“分层激发”,一招一式地教我们:内容要分类,个案研究要到位,语言建构要明亮等。

在细化分类的课例中,涉及到的有颁奖词、日记、随笔、诗文、社团等,无论在哪方面她着重培养“思想”“情怀”和“智慧”。其中对于个案的研究不仅具有全体学生囊括在内的“共性”,还有历经三年甚至十几年的文字跟踪 的“历时性”,如对冉雪立同学的个案研究就长达十二年,甚至更久下去。在《班有才子初长成》的课例中,她精微地研究了冉雪立的“古典情怀”“自然情怀”“平民情怀”和“生存智慧”,牢牢把握“人”在学习过程中的方法、品质和风格。在《一路修行教作文》一书的第四辑里,她通过对毕竟文、孙美意、陈家琪几位学生文字的激赏,告诉我们文采是其次,培养学生的情怀才是最重要的。就这样她通过“研究一个一个学生,努力为不同的学生个性化定制写作目标、设计写作培养的路径,由此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写作潜质”。此外,王君课堂语言具有独到的特质:鲜亮、温暖、激情:“你的文字有泥土的清香”“你的声音就是中国的好声音”“世界上最好的作文”等,这些渗透美感的语言,悦神悦志,相撞取暖,让不同层次的孩子都能受到感染,获得愉悦。

这种用鲜亮的语言“分层激发”,关注每个学生的作文个性,微探究其作文能力,还有同伴互助的原则,与学生形成了学习“共同体”……使得其弟子在作文方面都有不俗的表现,这也让我们看到了作文教学的崇高目标:培养情怀、保持激情、享受写作。

十、变纸质写作为网络点兵

移动互联网时代,纸质写作受到极大冲击,每位教师都应该接受新思想、新挑战。

将网络更理性科学地应用于作文教学领域,王君有着明确定性。“网络作文”即:“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以网络为写作环境,以科学有序的指导为保证,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挖掘其写作潜能,涵养其健康的写作情趣,培养其写作能力的新型教学模式”。我们看她如何大刀阔斧地进行创新。早在2002年,她与先生尹东创建了“写吧”,探索网络写作模式,历时八年;于2010年又创建“西山魔灯”“网络大课堂”等一对一的数字化教学,乃至2014年辗转于语文湿地,带动了全国一大批教师共同走上作文创新之路,至今历时又三载。在这些网络平台上,通过“班级作文竞赛”激发了“真实的写作欲望”;创作“数码作文”整合了“丰富的信息元素”;利用微信一分钟语音功能进行“班级播报”等等,为学生营造了一条条网络写作之河。而网络的方便快捷,家长和社会参与的互动,作文的评改磁场的辐射具有的广度和深度,又开阔了学生的写作思路。

这种通过半生求索的网络作文教学模式,获得社会和家长的广泛好评,其成功经验,与师傅钱梦龙的碧海深处有珍奇精神相通,互相应证,让我们看到一代又一代名师心灵的桥梁,除了感动,作为一线教师,我们也要努力去修正自己。

《文心雕龙·通变》赞曰:“变则其久,通则不乏”,指出变的作用,通的意义,这也是作文教学的变通价值。纵观王君老师的“十变路径”,变,是研讨了当前情势,谙熟了写作规律,拓展了写作的“疆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活了灵魂的“热爱”,真真一个“变”字竞得风流。但不变的是一如既往的激情,“在文字中出生入死”的痴迷,拯救和超越的梦想。其打通的“活法、写法”的变通之道;提出的“我有,我爱,我写 ”的核心理念;实现的“见自我、见天地、见众生”的三级生命追求,都是身在一线教学的见微知著,曾历文字沧海的千般体会。她把这些体会融于写作的道场,“以教印心,以律严身”,用它来诠释了作文教学也是一门艺术。当然,王君的作文教学革故鼎新,其艺术之道绝非以上几点能够概括,她已经成为“青春语文作文教学”的代名词,成为一弯星月,值得你一生去追寻。 

 参考文献:

[1]刘勰,文心雕龙[M].北京:中华书局,2012.

[2]童庆炳,文学理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王乾坤,文学的承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4]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5]帕克.怕尔默,教学的勇气[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7]王君,听王君讲作文[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8]王君,一路修行做班主任[M].成都:天地出版社,2015.

[9]王君,班主任:青春万岁[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

[10]王君,一路修行教作文[M].成都:天地出版社,2017.

【作者简介】张娟,安徽省凤台第四中学语文老师,文学硕士,语文湿地栖居者,读书、思考,以激情成就课堂,以码字温暖人生。



【王君老师介绍】

清华附中语文特级教师。广东清澜山国际学校首席语文教师。获评2014年首届全国中语十大学术领军人物,获评2015年全国教育改革先锋教师。2016年入选“百年中国语文人博物馆”(百年语文教育史上200位著名语文学者和著名语文教师)。全国中语优秀教师,全国中语教改新星,省优秀班主任,省骨干教师。北京大学等全国几十所大学特聘“国培”专家教师,兼职硕士生导师。全国初中语文名师工作室发展联盟理事长。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首届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多次获得全国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公开发表各类教育教学文章上千篇,17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出版专著16部。应邀至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等国家城市讲学几百场。
2005年以来,首倡“青春语文”教学理念,在全国有广泛影响。
新浪博客:青春语文——王君教育博客(http://blog.sina.com.cn/u/2041562123 
个人微信公众号:王君的青春语文
集体微信公众号:语文湿地(yuwenshidi 

编辑:熊幸

制作:施敏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洛阳古筝培训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