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古筝艺考 >【淑世心声】古筝演奏家涂永梅:反感“无情之曲”,倡导用“心”练琴

【淑世心声】古筝演奏家涂永梅:反感“无情之曲”,倡导用“心”练琴

2020-10-09 22:16:07

关注筝人,了解古筝界,分享古筝大师原味经典作品。(微信帐号:guzhengpeople

涂永梅,1933年生,福建莆田人,南艺教授,古筝演奏家、教育家。从事古筝教学40余年,为海内外培育了大批优秀的高级演奏和教学人才。三次获得优秀园丁奖,2006年被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授予“中国民乐艺术终身贡献奖”,2008年荣获中国民族器乐学会颁发的“少儿古筝教育杰出贡献奖”,2009年被国际中华文化艺术交流展演协会、香港国际中国音乐家联合会授予“终身成就奖”。创作《金陵怀古》《春光咏》等近十首筝曲传奏海内外,并发表筝乐研究论文数篇。

  省文史馆馆员、南艺古筝专业创始人涂永梅教授



  练琴更须用“心”

  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南京艺术学院教授涂永梅先生年近八旬。他不仅是南艺古筝专业的创始人,也是南京筝乐发展的重要推动者。原本默默无闻的南京筝乐如今在全国拥有一席之地,与涂永梅先生半个世纪的持续努力密不可分。积数十年练琴与教学的经验,他对当今学琴者的忠告是:“练琴更须用"心"。”

  上大学时既做学生也做老师

  涂先生出生于莆田,当地民乐发达,涂先生耳濡目染,从小便爱上了戏曲和胡琴。中学时,他创建国乐社,课余组织小乐队排演,为家乡的莆仙戏编腔伴奏。

  虽说兴趣在音乐,但为了生计,涂先生最初学的是土木工程,毕业后从事测量工作。1957年,涂先生同时报考武汉测绘学院和南京艺术学院,均被录取。涂先生毫不犹豫地选择学音乐。

  涂先生学的是二胡,兼修古筝。虽然他的二胡演奏被导师们看好,他却更钟情于古筝。当时南艺尚无古筝师资,便聘请了筝坛鲁派大师、已是古稀之龄的金灼南先生,“我跟随金先生学了两年半的古筝,可以说是如饥似渴。”涂先生说,此后他又多处求学,先后在“中国南筝大师”郭鹰先生和上海音乐学院曹正先生门下学习。

  1960年,还是学生的涂先生已经开始给低年级学生讲古筝课,并发表了《南海组曲》和《百花争艳》两首民乐曲。

  推动“筝乐大南京现象”产生

  1961年,涂先生正式留校任教。当时中国筝坛,山东派、河南派、武林派、客家派、潮州派各据一方,派别间门户之见很深,南京筝乐并无立足之地。

  涂先生便开始搜集筝谱,研究各派的演奏技法和曲目,编写教材,博采众长,并真正建立起南艺古筝专业。但他并不满足:“专业建设和发展,理论和创作才是硬道理。”

  1974年,涂先生根据阿炳同名琵琶曲改编了古筝琵琶二重奏《大浪淘沙》。这个由他独创的表演形式,在50多个民乐节目中脱颖而出,被选拔为赴京参加“五一”节全国调演的节目,在北京演出50余场不衰。此后,《水乡高歌》《赏花》《金陵怀古》等古筝曲相继问世。

  “以前是南艺向全国各地搜集筝谱,现在是全国各筝派向南艺索取筝谱。”涂教授对此很欣慰。中国古筝协会副会长、著名古筝家焦金海将南艺取得的古筝教学成就称为“筝乐大南京现象”,即南京的筝乐发展领先于全国,近20年来对全国乃至海内外古筝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涂教授也被誉为“筝乐大南京现象”的领军人物。



  反感“无情之曲”,倡导用“心”练琴

  针对越来越多学习古筝的年轻人,涂教授的建议是:用“心”练琴相当重要。

  在筝乐教学中,涂教授发现,不少学生被技法所累而忽视了艺术表现,“但筝曲多从古文献中演绎创作而来,学生必须多读书,熟悉作品所描写的生活题材,理解其中的思想。因此,学古筝不仅是指头功的练习,思维功也不可偏废。”

  在涂教授看来,演奏古筝的大忌,是如李笠翁所言“口唱心不唱”,口中有曲而“面上身上无曲,此所谓无情之曲”,“演奏任何一首筝曲,演奏者都必须充满感情,只有"传情"的演奏才能达到以情感人、声情并茂的境界。”至于技巧,涂教授引用了巴金一句话:“没有技巧的技巧是最高的技巧,技巧应该是融入到对音乐的理解和无限热爱当中的。”

  来源:2011年7月 南京日报通讯员 唐培军 记者 罗薇薇根据《淑世心声》一书编写  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风采录

长按图片可识别二维码,加微信号iloveranma可申请网络视频课程。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洛阳古筝培训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