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古筝艺考 >讲座回顾 古琴兼音乐史家吴钊老师、斫琴师倪诗韵老师与琴友畅谈“文人琴事”(下)

讲座回顾 古琴兼音乐史家吴钊老师、斫琴师倪诗韵老师与琴友畅谈“文人琴事”(下)

2021-05-31 23:24:40

导语:7月1日,2016北京音乐生活展在北京展览馆开展,展会特邀请古琴兼音乐史家吴钊老师、斫琴师倪诗韵老师,以“文人琴事”为主题,与众琴友分享弹琴与斫琴之间的那些事儿,令在场琴友无不感叹收益颇多。现将讲座内容略记如下,以馈未到琴友。



讲座上半场,吴老师和倪老师分别就琴友提问做出了回答,并为大家讲解了何为“文人琴”,并对当下“古琴热”提出了一个观点,认为“全民练琴是一种文化自觉”。

接下来,两位老师就斫琴与“南琴北上”的保养问题展开讨论,并强调了古琴斫制环节中烘干技艺的重要性;继而又细讲了古琴左手“吟猱”的处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两位老师是怎么讲的吧。


倪诗韵老师


“古琴热”这方面我是深有同感啊。现在需要琴的人太多了,可我只有一双手,真是有点发愁啊。


你也不用发愁,倪先生是做琴这个行业的佼佼者之一了。除了倪先生之外,还有很多,比如王鹏先生、马维衡先生等等。历史上也有,唐代有雷威、张越、郭亮,宋代就更多了。斫琴,一个人做出的一张琴有他自己的审美,每个人做出的琴味道是不一样的,所以挑琴呢,我可能从你这里挑一张,也可能从他那里挑一张。弹琴是百花齐放的,斫琴也是百花齐放的。

吴钊老师


倪诗韵老师
也就是说,不同的斫琴家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人群喜欢不同的琴、不同的音色,他们就会选择不同斫琴家的琴。我觉得做琴是为了别人而做的,不是为了自己而做的。因此我就会先去研究别人需要什么。这个方法怎么样?
我觉得别人需要的声音是一个方面。另外这个琴本身是老祖宗留下来,自古以来,古人对琴的标准是要有九德。

吴钊老师

倪诗韵老师

奇、古、透、静、润、圆、清、匀、芳。



对,基本上的概念是:首先要求空弦的声音要有金石之声,这是中华民族对声音审美的最高要求。声音一定要好听,散、按、泛,都有很高的要求,符合了这个要求的音色,弹起来就很舒服,所以斫琴首先要考虑古人的这个九德的标准;
 
第二再根据你个人的审美特点、理解去发展,所以倪琴有倪琴的特点、王鹏琴有王鹏琴的特点,它各有特点。

吴钊老师


倪诗韵老师

虽说我自信能把控这个琴的声音,但是我做琴还是如吴老师所说,我做的琴有我倪诗韵的特点,还是没能跳出这个框框,可我想做音色上的全才。


我想,做音色上的全才是不可能的,但是你只要有自己的特点,符合九德的标准就行了。




吴钊老师

倪诗韵老师
哈哈,我不仅是来讲座的,也是来听讲座学习的,和前辈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我们成长的过程也是和各位前辈学习的过程。那么我和吴老师也反复提到 “静” 是古琴的很重要的一个标准。现代人为什么很喜欢古琴,实际上也和这个有关,现代社会实在是太闹了,古琴恰恰弥补了缺少的 “静”,不知我说的有没有道理?
有一定道理。顺便我再说一句,倪老师的琴有这几个特点:倪琴从九德来说,一定程度上可以达到这个要求了。另外倪琴声音很灵,你按弦按下去,很快就出音了,音色比较甜美,可能是和南方人有关系,倪琴比较漂亮、秀美,现在很多演奏家就使用他的琴上台进行演出。包括我们六月份,在北京恭王府,参加演奏会的有两位琴家,姚公白先生、戴晓莲就用的他的琴。

吴钊老师


倪诗韵老师

一共有几位琴家?


一共七八个吧。


吴钊老师

倪诗韵老师

那就还是一部分人使用。



我想的是这样的,一个很有名斫琴人,他的琴肯定会为一些人喜欢。我认为在这样一个场合有两个人用已经是很了不起了。

吴钊老师

倪诗韵老师

(笑)谢谢。


听两位老师讲完斫琴的那些事儿,琴友们是不是意犹未尽啊,别着急,吴老师与倪老师刚落下话音马上就有琴友提出了问题:南方的琴到北方如何保养?保养不当会不会开裂?开裂怎么办?相信这个问题也是场外琴友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下面我们来来两位老师是怎么回复的。


倪诗韵老师
我想重点讲一讲这个南方琴去北方的问题。大家知道木材会潮涨干裂,不仅新琴如此,老琴也是。一次我找郑珉中老师,郑珉中老师是位老琴家,他有许多老琴。有一次深秋,我提出来要看他的老琴,他说:马上开暖气了,我把老琴都放在地窖里保养了,你看不到了。新琴因为没有受到时间的考验,所以南方琴到北方之后更需要保养。
 
北方的自然气候对古琴实际上没多大影响, 2014年年底到2015年年初,我有一张琴在北京恭王府参加木雕精品展,那次展览的展馆是没有暖气的,也就是北方自然气候,零下四五度,也很干燥,但是一个月下来,琴是没有一点变化的。所以只要南方琴的制作工艺到位的话,在北方的自然气候下是没有问题的。那么最主要的,对琴有破坏力的还不是北方的气候,主要是北方的暖气。使用了暖气后,它的湿度非常低、温度很高。像我们南方人来北方是不习惯的,室内太热了,它是个反自然的现象。
 
两个解决办法:一个是升高湿度、一个是降低温度。
你刚才讲的问题,关键在两个地方:

一是你的琴干燥工艺做的很到位,基本上不会发生什么问题,如果干燥程度不够,就会发生问题了;

二是北京的暖气问题,我是这么处理的,我也有新琴也有老琴,老琴还不止一张。我的一张明朝琴,叫风雷,从苏州拿到北京,开始一点事儿都没有,但是到了北京一个星期后,开裂了,面板和底板分裂,有一道很长的裂缝,然后我拿生漆重新给它粘合上了,粘上后,一直到现在,一点事儿都没有,以后从来没发生过这种开裂的事情,甚至有些老琴一点反应都没有。那么其实你只要注意一个问题:一定不要靠近暖气,没有什么特殊的。

吴钊老师


拥有南方琴的北方琴友们听了两位老师的讲座后是否感觉受益匪浅呢?两位老师说了,冬天的时候,琴一定不要靠近暖气。在北方的自然气候下,古琴是没有问题的。


另外,倪老师曾在成都一个讲座中谈过倪琴在南北方的保养,戳【对话倪诗韵 | 倪琴保养】即可看到更详细的倪琴保养哦!



紧接着,主持人应琴友之邀,请吴老师把大家最想知道的 “吴氏吟猱的秘诀传授一下,吴老师推脱不了,只好略讲一二。


吴老师称:《溪山琴况》说“琴乐之妙,半在吟猱。”所以大家都说要有韵味,韵味是什么韵味就是不确定的,模糊的。



吟猱是中国古琴传统的一种表现形态,这个问题从杨时百时代就开始了,杨时百的这个《琴学丛书》中就已经讲到了,他那个时代有很多人就已经废吟猱而不用,许多人都不会用了,杨时百他也很苦恼,自己弹了不少曲子,大概有十首二十首的样子,弹来弹去总不像样子,怎么办呢?
 
后来在北京遇到了广陵派的一个大师黄勉之,黄勉之是枯木禅师的弟子,枯木禅师是广陵派的传人,后来黄勉之在北京开了琴馆。黄勉之很重视吟猱,在中国古琴的各个流派中,一直流传下来的,吟猱最到位的是广陵派。过去广陵派的大师,一个是刘少椿、一个是张子谦,都是孙绍陶的学生。
 
吴钊老师的另外一个老师是吴景略,吴景略先生和张子谦是好朋友,广陵派讲究有方有圆,吴景略先生也是讲究有方有圆,所以吴景略先生的吟猱也非常到位。


杨时百那个时代,很多人废吟猱不用。杨时百和黄勉之学了一段时间后,把吟猱学到手了,而且非常的重视。但是他犯了个大毛病,机械化、公式化。所以他的《琴学丛书》有一行是专门记录吟猱的方法。如果原谱是混猱,杨时百怎么写呢?猱猱猱猱猱猱猱,可能是七个猱也有可能是九个。一直到杨葆元,他的儿子,他们是方猱多,圆猱少,不像广陵派,有方有圆,圆猱多方猱少。杨时百重视吟猱,但是走偏了。他缺乏艺术细胞,艺术总靠这样是不行的,艺术不能公式化、机械化。


实际上吟就是个圈定吟,吟一定是在音准点上,手走这个圆形的转动,转动的幅度是一个微米的距离,做起来很难。因为一定要精准,一定要音准,在这个音准点上,比一粒大米很要小,做起来很难,一般都是圆形的。彭祉卿就说过随便摆动非吟猱,这是信手摇动。

那么这个猱是什么意思呢,猱就是要从音准点开始,离开音准点,离开的时间可长可短、走动的距离有方有圆、但是最后你得回到音准点定吟。也就是说中间离开的那段时间是不确定的,音高不确定的,甚至超过一个半音,大部分不到一个半音,所以它的音高不确定的,但是最后必须回到音准点,所以给人的感觉是音是准的。如果你违反这个规律,你的吟猱是不对的。

听完吴老师对吟猱的独特讲解后,琴友们是否有种茅塞顿开的感觉呢?紧接着应琴友之邀,吴老师与倪老师分别弹奏了琴曲《关山月》和《长门怨》,让在场琴友真正体会了吟猱的特别之处。


曲终慨时,众琴友仍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游移、思索……
 
不过不要遗憾,后期我们将陆续奉上名家对弹琴的一些体悟及倪老师对斫琴的一些认知,请大家持续关注我们的公众号,关注倪琴。



【倪琴】造型端庄,线条古朴,
做工精细,漆工精美,
透着江南的俊秀与文气,
【倪琴】琴音饱满绵长,松透圆润,
广受大众的喜爱和琴人的好评。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洛阳古筝培训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