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古筝艺考 >彭老师谈传统文化 | 暗施慈悲与后人——洛阳琵琶山白居易墓行记

彭老师谈传统文化 | 暗施慈悲与后人——洛阳琵琶山白居易墓行记

2020-11-27 01:33:02

支持原创  欢迎投稿
3346432717@qq.com
↑关注



暗施慈悲与后人

——洛阳琵琶山白居易墓行记

文/彭妙艳


龙门石窟行过几回,毗邻的白园、白墓,却只拜谒一次。是因为所跟的团队,对于先贤的崇拜热情,莫若神仙老虎鬼之类,而我又不能因为独立行动而掉队。

白居易原籍下邽(今陕西渭南),出生于新郑,留下“不归下邽,可葬香山如满师塔之侧”的遗嘱,终于在龙门石窟之北的琵琶峰下留下了“唐少傅白公之墓”,以及后人以之扩展而成的香园。



也许所谓琵琶峰,是因白居易的《琵琶行》而得名,但当地嗜旧相告:并非如此。按他们的所知,是北魏孝文帝开凿龙门石窟时,文殊菩萨带领仙女乐队前来观看,其中一位弹琵琶的仙女竟然与凡间一男子私奔,她所丢下的琵琶,形成了今天的这座琵琶峰。我不晓们人们为何要杜撰这样一个传说,他们企图通过这个传说去表达什么诉求或愿望?

当然这不影响我的游兴。虽然我也认同唐诗作为中国一大文化遗产,其中白居易有重要贡献,但对于诗歌,我的个人欣赏趣味一直不强烈,既然峰与诗人的名作无关,那就无关吧。好在这个无关,不会掩盖白居易出类拔萃的才华,这就没有问题了。



徜徉林下,我因白居易得到的尊重——后人为其建此园此墓,而对才华作用于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历史地位生出诸多的感慨。总揽古今的事例,不管是男是女,不管生在哪一朝代,工作在哪一领域,经过艰苦的磨砺,持续的营构,而有了被称为“才华”的素质,那么。这个人的享有什么待遇与荣誉,不但是他个人心安理得地领受,或者义无反顾地争取,都是情理中事。但这还没有多少教示的意义。有教示的是,对于拥有才华人物的人物,社会给予没给予恰当的认可,有没有给予恰当的生前死后的礼遇,这才反映出社会的或历史时期的公正与否、清明与否。大唐之所以在“唐”字之前可以加个“大”字,正在于它对诸如白居易之类的具有高度才华的人物的器重之上,有着具体的形象的体现。



据说白居易是8岁而识声韵的,但在以写诗为时尚的朝代,以国家之大,8岁而能识声韵的又何止白居易一人。唐朝的伟大,在于它有一个机制,发现白居易的才华之后,从入门到弃世,都能给他提供一个发挥的平台。而不是硬把他强按在观众席上,看着才华低劣者的“占有茅厕”的表演。正因如此,才有顾况读到年少白居易那首“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哲理诗歌之后,而对这个由基层来跻身首都的作者,而有“道得个语,居亦何难”的鼓励。在户籍、门阀、裙带等等关系如同壁垒的时代,不是就已没有白居易这样的人才、人物,只是他们要从草根跻身“上层”,居不大易。生活在人尽其才时代的白居易,委实享受到真正意义的幸福。正因这样的认识,后人因为白居易生前“噬石”,而去弄了一块20多吨巨石放在他的墓侧,我也就不因为此举有些锦上添花而有反感。是啊,根据石上所镌《醉吟先生自然石卧碑记》所载,这20吨的巨石取之宜阳山谷,用工五百余,遥运二百余里,多么不容易!我说的是工力外的那种尊崇先贤的精神。



有了这颗从二百里外运来的巨石,有了周围50余米的墓丘,更不用说还有尘台楼阁的园村,写了3800首诗作付出的艰辛,苦心孤诣构建“新乐府”风格的努力,也就很值得了。。

虽然没有龙门石窟那样的“车水寻龙”,但是瞻仰白墓的游人,还算不绝如缕。在文化日趋多元、文化体验不断多样化的今天,这已算是很不错的“人文景观”。我不知别的游客,是纯粹的“慕名”、“好古”还是别的有趣的动机,在我则完全在于景仰先贤,至于上述那样有关待遇的话语,则全然是身临其境,在“特定情境”里面突发的奇想,估计这样的“想法”别人不一定有过,于是抄录出来供应博识者流的一顾,如此而已。



归途去顺便参观一下香山寺。这是一座与龙门石窟同时开发的古寺,在中唐时期,因为武则天女皇的关注,而盛极一时,留下李白、沈佺期、宋之问等重量级诗人的相关作品,但后来却衰落了。直到大和元年(832)白居易以太子宾客身份分司东都洛阳,也就是作为行政长官时,捐出为人撰写墓志铭的报酬六七十万钱予以重修,这座古寺才得以保留下来,并作为今日龙门石窟的附加景点。与只要索取不乐奉献的韩愈不同,向社会奉献智慧、赤诚的白居易先生,当其条件允许的时候,就还乐于有着金钱方面的奉献。虽然这位自号“香山居士”诗人的奉献,对于韩愈反对的的发展是一种推波助澜,其产生的社会作用正负有待评说,但是有着奉献精神这一点,与其新乐府诗体的创造,相得益彰,把个知名艺术家的形象,塑造得十分立体而完满。



还有,是在已经73岁的时候,为了疏通龙门八节滩,他再次带头捐款,促成工程上马,使伊水变为通途。老人家自己都为此事兴奋不已,对“七十三翁旦暮身,誓开险洛作通津”进行了不客气的自我表扬。这也难怪,到了73高龄这个份上,还能通过努力而使“十里叱滩变河汉,八寒阴狱做阳春”,有一点自得其乐很正常,很纯粹。因为它筑就了老诗人的中国梦:“我身虽没心长在,暗施慈悲与后人”。

难怪那些不谙文学的也要对其顶礼膜拜。




图片源于网络

其它公众号如转载,请注明来源揭阳读书人




揭阳读书人

联系电话:0663-8619387

手机微信:13687454387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洛阳古筝培训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