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古筝艺考 >关于扬州近代古筝艺术发展史研究的思考 ——兼与管世俊、沈晨商榷

关于扬州近代古筝艺术发展史研究的思考 ——兼与管世俊、沈晨商榷

2022-05-22 02:07:16

明子扬州器乐研究散论(7)

东艺会  一默  辑


按:古筝艺术家、唐筝倡导人傅明鉴先生不但是多种弹拨乐器的实践者、改革者,还是一位多产的文化艺术的笔耕者。他的论文有说乐器的,也有说书画的,还有艺术批评的,也有谈艺术教育的⋯⋯征得傅老师的同意,我们将他的论说分门别类,以飨读者!这里我们首先以“明子扬州器乐研究散论”为题,发表一组论述扬州器乐文章与大家共享。



明子扬州器乐研究散论(7)

 

关于扬州近代古筝艺术发展史研究的思考

——兼与管世俊、沈晨商榷

文/傅明鉴



欣闻扬州古筝申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古筝界的一大好事,当然更是扬州文化、扬州乐界、扬州筝界的一大幸事。

一个地方的器乐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一个器乐流派一样,需要有代表性人物,代表性曲目等多方面的实质内容,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但要有传承人外,还更需要有历史发展资料做支撑,才能体现其文化特性、风格特点和传承关系,以及继承发展重要性。因此,要使扬州古筝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能成为一个真正的有价值的传承文化,就需要从事这项工作的人们深入探究,广泛收集,认真挖掘,治学严谨的整理出一套正确的、完整的扬州古筝艺术发展史的体系。

众所周知,人类的生活丰富多彩,而音乐只是人们生活中的一小部分,古筝艺术又是这一小部分微乎其微的内容。另外,她又不象古琴艺术与“士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会有许多文人雅士留下一些传流百世的典籍。特别是宋代以后,古筝艺术逐步以流传民间为主,并成为一些没有文化背景艺人、路歧人赖以生存的工具。所以,不论是正史,还是野史,对古筝的记载都是少至又少的。古筝界的前辈们为了加强古筝艺术的理论研究,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待读完一本古籍书后,也只能在其中找到有关古筝的只言片语。这也使得众多有志研究古筝艺术、撰写筝艺论文的人,总是因为难以寻觅和无法查证到一些古筝古今史实资料而倍感烦恼。这已是既成了的事实,没有办法从头再来。

正因为此,我们应该对能够做到,也有可能做到的较正确、较完整的记录近代古筝艺术的发展过程、传承线条、风格和风格演变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决不给后来的研究者留下不必要的困难和遗憾,更不能因为我们今天的不严谨和疏忽使得后人把历史的真面目变成小说般的“演义”和电视剧似的“戏说”。这是已申请了省非遗的扬州近代古筝艺术发展史的研究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

笔者曾于2009年春夏时撰写了一篇上万字的《纵谈扬州古筝发展史》论文,虽然也多次把这篇文章作为我个人的学习心得与其他筝友、研究者进行了多次交流,但一直都没敢轻意发表。一则是需要对文章进行反复斟酌;二则是需要进一步寻找其中扬州近代古筝艺术发展的更多、更有力的依据。

有幸的是《琴筝文化》创刊的首期,就刊登了一篇《雅俗共赏融汇南北——扬州古筝艺术概述》(文:管世俊、沈晨,以下简称《概述》),结束了一直没有一篇较完整的陈述扬州古筝发展过程的专论局面。细读后,在感到十分欣慰的同时,又不能不对其文章中对扬州近代古筝的传承部分史实和表述的准确性提出质疑,在此诚意商榷。

为了便于大家对扬州近代古筝传承关系的了解,首先让我们来看一看从史荫美先生(18891954)向后传承的示意图:

 

(以下传承人众多,余不多赘)

 

一、《概述》第一部分的第七自然段说:20世纪30年代初,著名民族音乐家史荫美先生加盟广陵琴社,他笙箫管笛、琴筝琵琶,无所不能,尤精琴筝。史先生再传弟子曹正、赵学诗、王剑飞。赵学诗于仪征收徒授艺,曹正又于扬州传弟子张弓。后张弓先生更于扬州收徒众多,并积极推动扬州的筝乐普及和琴筝制作,使扬州筝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

从以上文字中可理解为:史荫美回扬州后教授筝艺,有再传弟子曹正、赵学诗、王剑飞。赵在仪征收徒授艺,而曹正在扬州传艺,弟子为张弓。目前,有些报纸和网络上都是以这样语言进行表述的,很明显这是同出一处的原因。我认为报纸和网络可以泛泛而谈,而《概述》已作为专业性的文章,不能这样含糊其词。


其一,赵学诗先生师从史荫美先生的高徒、台湾古筝之父梁在平(1910-2000)先生,于20世纪40年中期回到家乡仪征后,由组织上安排他教授了一名古筝学生,:赵学诗,别名:颂平。年龄:23岁。籍贯:江苏仪征。永久通讯地址:仪征城鼓楼街)教筝时间不长,教授面也极窄,没能发挥其古筝的一技之长。因此,对扬州古筝艺术的影响不大。所以,《概述》中只提了“赵在仪征收徒授艺”,这里的行文既准确,又有艺术性。而如今扬州的最早倡导者、推广者张弓先生是20世纪60年代初,一代古筝宗师曹正(1920-1998)先生在南京艺术学院兼课时的学生。如用“曹正又于扬州传弟子张弓”,就太不贴切了。

其二,曹正先生是于1946年经娄树华先生(1907-1952)的举荐在南京向梁在平先生学习南派古筝筝曲的,这当然的是史先生的再传弟子。而王剑飞又是曹正先生的弟子,应称之谓:再再传弟子。

由此可见,《概述》的这段陈述准确度不够,很容易让人产生误解,或误导。


二、《概述》第一部分的第八自然段和第三部分的第二自然段两次出现:1986年起,中国音协与扬州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中国古筝艺术学术交流会’连续六届在扬州举行。”我认为即使是“概述”也不能用这种混淆了真正史实的不准确文字一带而过。

198610月“中国古筝艺术第一次学术交流会”的主办单位是:中国民族器乐学会、扬州市、北京古筝研究会等。199710月第二次学术交流会开始由中国音协和扬州市人民政府主办。可能会有人对我说:你这人太较真了,我认为历史就是历史,事实就是事实,做学问决不可草率行事。只有准确的记载出第一次古筝学术交流会的主办单位,才能让人们从中看出,这次成功的学术会议是广大古筝工作者们由民间自发地组织的,后得到了政府和有关机关的充分肯定和支持。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对为第一次筝会做出贡献的北京古筝学会会长曹正先生,,时任中国音协民族音乐委员会副主任冯光钰先生,,时任扬州政界热爱古筝艺术的王瑜先生,张杰先生,扬州乐界的戈弘先生等深表敬意!


三、《概述》第三段的第二自然段:史先生的再传弟子赵学诗(居仪征,梁在平的学生,曾教张仲良弹筝),就在仪征城收徒授艺。同为史荫美先生再传弟子的曹正,有一位名叫王剑飞(扬州商校教师,先后向史荫美、曹正学筝。)的学生,50年代在扬州商专任教,工作之余,他一直弹筝弄曲。60年代初,曹正先生的另一位学生张弓到扬州地区文工团任古筝演奏员。,积极开展古筝教学与乐器制作的普及活动,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使扬州的古筝事业与企业,都有令世人瞩目的发展。上世纪80年代后,扬州筝界收徒者众,学生遍及全市及各地,谱系林立,涌现出如田步高、傅明鉴、王小平、封敏、徐文蓓等卓有成就的筝人和刘永发雅韵琴筝为代表的制筝人、琴筝生产企业”。

其一,文中的先后向史荫美、曹正学筝”,既然为“先后”就应该是“先后向曹正、史荫美学筝”, 1986年全国古筝学术交流会时,笔者曾拜访过王剑飞先生。王剑飞说:“那时候(指20世纪50,哪有弹琴的心事。”到扬州工作后“曾拜会过史老先生,当时史老已懒于操琴了”。准确地说,王剑飞先生的古筝艺术曾受益于史荫美先生。这与《概述》文中所说的王剑飞先生“50年代在(应为“到”)扬州商专任教”和“史荫美先生也因穷困潦倒而无所作为,直至50年代初病逝家中”相符。

其二,上世纪80年代后,扬州筝界收徒者众,学生遍及全市及各地,谱系林立,涌现出如田步高、傅明鉴、王小平、封敏、徐文蓓等卓有成就的筝人和……”这里是指这些筝人是20世纪80年代后开始学筝?还是80年代后涌现出的卓有成就的筝人呢?让人很难理解和界定。

田步高上世纪70年代就在张弓先生的带领下一同研制古筝,80年代初曾往南京笔者家中求学古筝,称笔者为“恩师”。田先生比笔者年长十多岁,当时又是扬州民族乐器厂的厂长(下属于扬州市少年宫),,笔者岂敢应承,只不过做为互相交流探讨罢了。是否田步高先生上世纪80年代始学习古筝,就把他为定上世纪80年代后涌现出的筝人呢?

傅明鉴(笔者),上世纪60年代初师从琵琶大师程午嘉先生学琵琶,60年代中叶师从金陵筝家孙梓仙先生学古筝。70年代初在文工团任古筝兼中阮、吉他演奏员。此后干过商业,做过工人,行政管理人员,同时又向指挥家、音乐教育家王问奇先生学习音乐理论和指挥,向一代古筝宗师曹正教授学习古筝理论等。1993年才正式由南京调入扬州(扬州师范学院,现扬州大学艺术系)。这是不是应该算是上世纪90年代涌现出的筝人呢?

王小平的古筝是1976年启蒙于张弓先生,她1984年考入南京师范大学,在校期间师从南京艺术学院闫爱华老师。1988年毕业后分配在扬州师范学院工作;封敏20世纪80年代初于扬州市文工团调入扬州市少年宫,并开始学习和教授古筝。如果所谓“80年代涌现出的筝人”是以80年代已在扬州从事古筝艺术工作的话,她俩道是可以算得上。而目前扬州唯一的古筝专业演奏工作者徐文蓓确是于1994年才毕业于扬州艺校,分配在扬州市歌舞团工作。这里指的是她80年代后学筝呢?还是什么?比较含糊不清。

稍加分析人们就能够认识到:在这些问题上,并不是可以用一句话就能相提并论的。


四、另外,《概述》中所提及的一些演奏手法时说:扬州古筝弹奏指法变化无穷。就弹奏方法而言,……这些手法有时也穿插弹拔,还有则是双手配合弹奏,这大大丰富了筝曲的表现力。”这是近现代各家古筝都用的弹奏手法,怎么看不出这就是扬州古筝的特有指法。

接下来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扬州古筝的弹奏指法也在不断的改进。左手‘按音’的产生,就演变出了多种回音奏法和揉弦奏法。‘一般颤音’可表现轻淡高雅的曲调;点颤奏法多表现速度轻快的乐曲,其它还有‘固定按音’、‘上下滑音’、‘双按音’、‘同度按音’、‘长滑颤音’、‘按颤音’、‘回滑音’、‘点滑音’、‘揉音’等技法,均能表现出乐曲的不同风格。”中的“固定按音”、“长滑颤音”、“点滑音”的左手技巧好像都是比较“新鲜名词”,查遍所有古筝演奏教材都难以寻觅。那么这是不是就是扬州古筝特有的左手技巧呢?还有,《概述》所提及的一些民歌是不是都应视为是古筝曲?《概述》所说的扬州古筝“谱系林立”,到底有哪些谱系?等等,这些学术问题只有从学术的角度再共同讨论,这里就不多赘论了。

应《琴筝文化》的约稿,匆匆数千字绝无指责《概述》作者之意,只是想通过拙文呼吁:每个热爱扬州古筝艺术的人都要以认真严谨的态度来探讨和研究这宗优秀文化。为这项非物质文化建立起完整、正确的各方面的理论支撑基础,使其真正具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甚至为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作出成功的借鉴经验。

我非常欣赏和赞同《概述》结尾段落中所提出的:“(扬州古筝)当前迫切的工作是整合资源、统筹规划、科学管理,实施生态保护,以期健康、稳步地传承与发展。”让我们共同为古筝艺术、为扬州的古筝艺术、为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作努力!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洛阳古筝培训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