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古筝艺考 >戴晓莲老师谈古琴

戴晓莲老师谈古琴

2021-05-25 22:40:39


世界上第一部音乐百科全书《乐书》:琴者,乐之统也。

我国最早的美学专著《乐记》: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

明末清初《潜书》:君子之道,修身为上,苟能修身,虽终为布衣,其贵于宰相也远矣。





戴晓莲:古琴“热潮”与“冷遇”


——中国艺术报


认识戴晓莲多年,她学琴、教琴和普及琴的经历真实地反映了古琴这门艺术在当代中国忽冷忽热,忽上忽下,为主流社会弃如敝屣,又捧到至高无上地位的戏剧性命运。


过去,很多人不知道古琴,看到古琴都重复一句“啊,古筝啊”,或者电视里画面是古琴,放的音乐是古筝,还有一些电影、古装戏里,把琴放倒了等很多错误出现,现在几乎不会这样了。


戴晓莲说,古琴申遗十二年来的成果,让更多的人对古琴有了了解,同时,作为中国唯一一件“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民族乐器,是古琴的一件幸事。然而,伴随着“古琴热”,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她直言做商业文化没什么不好,大可坦率地做,但是做商业还打着做古琴文化的旗号就不好了,会对真正的文化产生错误的导向作用,继而产生负面影响。


继而她又说,“还有个问题,就是现在行外的人都觉得古琴太贵了,买不起,这也不利于古琴的发展,况且古琴不应该这么贵,甚至有些人刚刚开始做琴,琴又做得不怎么样就卖得很贵。”


谈到古琴在社会上如火如荼的“热潮”,戴晓莲却道出了在专业领域里古琴发展反而遭到“冷遇”,“特别是在高等院校,古琴研究教育的扶持和发展非常欠缺,像北大和清华这样的古琴团社,有没有可能从学校的教学结构设定上设立古琴学文化专业,辅以中国传统文化或者诗词教育的辅修课等纳入到高等院校的教学或科研上面,古琴的前景会更好、更广。”


而说到古琴的“冷遇”,当属专业音乐院校学生的出路问题。据了解,现在很多古琴专业毕业生很难找到一份专业对口的工作,大专院校或者乐团都没有这样的需求,也没有这种岗位。戴晓莲表示,“作为中国学生学古琴音乐文化是很重要、很必要的事情,但是当我们的研究生毕业了以后去找工作,很多大学、院团都表示没有这种岗位和编制。”她的观点是,“音乐艺术的高点不可能是大众化的,如果我们只是谈普及教育,而拔尖人才到达不了很高水平,古琴艺术也得不到更大的发展。”


不管怎样,戴晓莲对古琴的明天还是充满了希望:“古琴很古,有将近三千年的历史了,它经过历朝历代的磨难与颠簸而没有消亡,一定是有道理的,有顽强生命力。‘非遗’毕竟不是锁进保险箱里的易碎品,使用或享受的人越多,它的寿命就越长,它的价值就越显著。”


本文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长按二维码关注

南薰古琴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洛阳古筝培训联盟